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校两位一体教学法

时间:2024-05-11

当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片面强调知识灌输;而心理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培育等相对被轻视甚至缺位,导致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发育迟缓、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这些缺陷有可能引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故笔者认为应当构建家庭、学校两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重塑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13日肇庆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虎因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还被老师用书本拍了两下。中想不开,在家偷偷喝了小半瓶(2两多)农药欲自杀。

2014年10月9日深圳某小学5年级才10岁的柯姓男孩因与同学发生冲突,当日,他在学校午休时间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出4楼教室,翻越围栏坠楼身亡。

2015年3月31日,杭州市和睦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在作业未能按时完成,被请家长到学校后,回家从七楼跳下,玉陨香消。

……

类似触目惊心而又让人扼腕痛惜的事件屡见报端,为何尚处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原本应当撒娇言欢、无忧无虑;在现实生活中却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让含苞待放的生命花蕾过早凋谢,而将无尽的丧子(女)之疼留给长辈、无尽的思考留给社会?

二、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长达几十年的飞速增长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增长,则是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际关系在愈加复杂的同时却也驶入人情冷漠的快车道。该种人际关系也折射在小学生的交际圈内。原先父辈在放学后、假日间能与街坊四邻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做游戏等,共同分享闲暇时光带来的欢乐。但如今的社会尤其在城市,小学生过着囚笼般,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程式化的生活;再加之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缺失。

2.家庭环境因素

我国已经实行的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多数家庭只能生育一胎,结果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四二一”的家庭模式愈加普遍,当下小学生俨然成为家庭的中心,甚至被赋予“小皇帝”的美好称谓。在家庭生活中,备受长辈及其他家庭成员宠爱甚至溺爱,逐步养成唯我独尊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难以承受些许挫折,不敢面对现实甚至逃避现实。

3.学校教育因素

应试教育虽颇受诟病、新教改也试行多年,但当下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老师系文化知识的输出者、学生系文化知识的输入者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忽略甚至根本没有学生心理健康养成方面的教育。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则更使学生的学压力加大,根本没有多余时间与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体味社会现实。

三、对策探析

从小学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势在必行。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平台与战场。因此,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1.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逐步养成的第一平台。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每个人的心理品质、生活习惯等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首先,父母自身必须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传输正能量。其次,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我,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更不能一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却另一方面放纵自我。第三,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躁、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小孩能更多接触社会,扩充有利于小孩成长的“朋友圈”,让小孩能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学习。

一般情况下,家庭平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所谓润物细无声。因此,父母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记时刻即教育、处处是课堂。唯有如此,才能在小孩心理健康的培育方面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备而来、蓄意而为”。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独立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也扮演着更为直接的角色。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

其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均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更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差别对待。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秉持公平合理的处事原则,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

再次,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学校应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者。因此,学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就不应过分或片面强调文化课程,而应当注重科学、合理、均衡、全面。适当增设体育锻炼、社会实践课程。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当开设挫折教育课,让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碰到的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并教会他们理性处理挫折的方式方法。

3.家庭、学校的良性互动教育

家庭、学校分为学生成长、学习的两大重要平台,其各自的方法、侧重点等可能不同,但其功能与目的却是殊途同归的。因此,两大平台应建立良性互动的常态化的渠道与途径,如此,方能成倍放大培育与教育功效。

首先,要实现校家联系机制的常态化。现行校家联系的渠道主要有家长会,但笔者认为要将家长会改为校家沟通会,并使该机制成为学校与家长良性互动、积极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增加校家沟通会的开会频率,争取每学期召开一次。同时,要改变现行家长会偏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痼疾,使校家沟通会真正成为学校与家长之间就学生学习情况、身心成长等情况进行相互沟通、信息共享重要平台。

其次,要实现校家联系机制的科技化。笔者以为,要实现校讯通的全覆盖。一方面要加大校讯通等教育科技平台的宣传力度,让所有家长认识到开通校讯通的必要性;同时,要实行普惠政策,政府向通讯企业购买服务,以便降低校讯通的收费标准,确保所有家长均能负担起校讯通的费用,让其认可校讯通等教育科技平台的价值。同时,要丰富校讯通的通知内容,出日常课业布置、测试等级等,还应该将学生在校表现、人际交往等涉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定期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另外,要改变校讯通单向传输的特性,实现校讯通的学校——家长双向互通,家长也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将学生的相关情况告知学校,解决信息不对称之问题。

四、结语

从小的方面来说,青少年继承着家庭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事关家庭幸福与和睦;从大的方面来说,广大青少年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事关我国民族复兴之大业。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学校与家庭都有责任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他们的身体在得以健康成长、知识得以不断丰富的同时,更能得到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对家庭、对祖国、对社会、对民族有益之才。

作者简介:

胡仙萍(1979~),女,江西鄱阳,单位湖里区超强学校,中小学二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