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和谐与创新

时间:2024-05-11

张志林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新教材的实施,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课内外体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洽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构建创造性语文课堂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有助于创新

和谐、活泼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给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

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课堂上多用如“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相信你能行”、“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等亲切、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句赞扬的话传入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亲切感,这时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听、同学听。创设美好情景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这样就可以营造一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内外和谐,有助于创新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育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而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途径。语文教学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二是其它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三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如:学习新课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机会、办专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等。通过课内外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课堂内外学生的和谐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然提高。

三、读写教学和谐,有益于创新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样教学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大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一谈。作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上课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课堂中,如通过学生读,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说了,写起来自然有内容、有思想,老师不必教读例文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是学生自己的,才会有生命,所以读写和谐,会促进创新。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和谐了,创新能力有了,学生必然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2、《中学语文教育》

3、《成为富有创能力的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