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时间:2024-05-11

王世荣

【摘 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趋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法律事件及社会悲剧多见诸于网络及主流媒体,引发大家的担忧,政府机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部门呼吁,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试图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成因及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等方面对该问题分析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青年人不仅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更要阳光活力,朝气蓬勃,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青年人的心智发展,心理健康状况日益颇受关注。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也称“心理亚健康”The Mental Subhealth),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悲剧。究其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处于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竟争与求稳等冲突与矛盾时表现出的恐慌和欠理性,如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及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即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逐步实现抗拒不良诱惑、健全人格、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发展个人创造力等其他能力,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

1.创建良好校风,塑造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及干预

校园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与社会心理教育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心理健康学科发展动态,共享学术成果,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编撰心理教育读本,张贴宣传画册,刊办黑板报,以及利用学校网络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系统介绍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贴近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引导学生心理适应,介绍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案例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以案说法,以案促学,掀起自我心理健康学习及调试,也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部门,要不断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培养理性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日趋成熟,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做好战胜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以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学习工作激情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