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注重问题设计 提效数学课堂

时间:2024-05-11

崔旭霞

【摘 要】数学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动力,数学知识是由一个个数学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能设计适宜有效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数学问题;创设情境;针对性;发散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动力,数学知识是由一个个数学问题组成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产生了一种或是多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因此,一个好的问题,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外,还在于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呢?

一、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或学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刺激他们产生解答问题的强烈愿望,谈后让学生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和变化的经过,从而达到解答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圆的概念这节课,概念非常抽象,好多学生对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理解困难.我校刘老师上这节课时,开始时什么都没有说,只拿一根绳子拴着一个小球,在那儿转圈,一会改变旋转点,一会改变绳长,一会让旋转点和绳子的长短固定得到图形,学生在这个富有趣味性的情景下,一下子来了兴趣,再回头看圆的概念就简单多了。这样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欲望。再在讲过三点的圆这节课时,马老师他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地主想确定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的修个圆形的圈,但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聪明的阿凡提轻而易举的找到了过这三点的圆的圆心和半径,你知道是这样找到吗?这节课张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他在黑板上换了A、B、C三点,说这是2003年我省的一道中考题,问你怎样确定过这三点的圆心,同学们一听是中考题,都蠢蠢欲动,准备一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学生都是在中考题的鼓动下,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利用问题创设好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深层次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推理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针对性设计问题,提升数学能力

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生1回答:对边相等。生2回答:对边平行。教师提问:为什么是对边平行?生回答:不平行就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盲目提问,学生回答时不知所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肯定受到了影响,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技能,并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方法与技巧,精心设计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针对具体的学生,设计具体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问题的难度控制是问题设计的关键因素。”

其次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思维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困难的问题设计成问题串的形式,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通过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三、抓住问题核心,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它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问题设计要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在思考的空白处。课堂教学中随处都可设计启发性问题,课堂上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发现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课堂知识的高效吸收。启发式问题给被问者留有思考的空间,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求知欲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的目的。启发式提问的原则是由远及近。如教师提问: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的性质是怎样的呢?怎样研究呢?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一片茫然,通过合作交流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没有收获。于是教师又提出:我们是如何研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的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还是要从作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开始,随后正比例函数y=2x与一次函数y=2x-1的关系也清晰了。随后,教师利用正比例函数y=2x的性质、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通过平移,得到了一次函数y=2x-1的函数图象的性质、所经过的象限、增减性等,通过这样的知识之间的类比,学生在已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和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这样通过类比的方法,设计出的问题,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就得教师提问时紧扣这一重点,围绕中心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的问题,逐层提问,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教师的提问自然而然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堂问题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四、问题设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例题的教学,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可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设计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和不唯一性,存在着答案的不唯一,多种可能性,让学生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重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设计的问题缺少必要条件,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到必备的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或者设计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唯一,得出的结论也不唯一,让学生找出更多的结论;或者设计一些解法开放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195,求出这两个数?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以设“较小的奇数为x,较大奇数就是x+2”从而得到x(x+2)=195。解得x=13或-15。解法2:可以设这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 2x-1,2x+1 ,则得到 (2x-1)(2x+1)=195。解得x=7或-17。解法3:设一个的奇数为x,则另一个奇数为195/x ,从而得到:x-195/x=2。解方程得:x=13或-15。如“二次函数”、 “不等式(或组)与实际问题”等复习课中,教师以学生生活基础为背景,设计具有实际生活问题的原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相应的问题转化成对应的数学问题即可。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四基”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且还要有意识地考虑提问要达到什么效果和目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在关键处、疑难处、重点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高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效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文娟.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J].新一代(下半月),2013,1.

[2] 岳北平.让有效的提问打造有效课堂.[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8.

[3] 刘红政.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小学,2011,8.

[4] 戴玉军.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数学能力.[J].新课程·中旬,2013,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