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杨志宏
【摘 要】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索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理念的提出为地理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主要偏重于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了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在消化,理解知识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出现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一、转换角色,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以教师的“讲”为主,实行满堂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一位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去解答、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应该尊重没个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氛围,进行培养出学生的好学心理。这种方法一般采用“问题式”。例如:在讲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时,不是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怎样让学生去总结出这些规律呢?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出问题(1):观察南北两个半球从低纬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问题(2):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气温有什么不同?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低纬区气温高些,高纬区及两极地区气温低些;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在夏冬季节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是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去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这要求教学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三、渗透情感,培养学生价值观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处理地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在地理情感上强调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地域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科学态度上强调把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的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质量等等。价值取向趋向于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地理教学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地理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地理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不能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知识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的需要,反映时代的信息,又具有实用价值,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把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地理知识的广度。
四、强化意识,培养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应该立足本学科,按照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考试的万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培养综合能力的难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热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地理教学就需要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弗乾.新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新教育.2009年09期
[2]杨君.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法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1年02期
[3]李小卫.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年01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