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时间:2024-05-11

刘桂萍

【摘 要】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表现起着激发、维持、调整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学习动机的分析,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并且都具有目的性。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对未知的好奇。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作用可表现为:为学生确定努力方向、提供动力、控制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当学生有了学习需要,获得学习动机后,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开始其学习行为并排除一切不利干扰因素,使之始终能够朝着已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有哪些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实践,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他们设立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否则他们无法达到;目标也不能太低,太低的目标没有挑战性;合理的目标是让他们付出努力后就能达到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想成功的欲望,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3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学习的成败原因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决定着后继学习动机。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通常把自己的学业成败主要归因为四类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启发学生今后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多的成功;若归因于学生的能力强,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增强成功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当学习失败时,学生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任务难度和运气,那可能结果刚好相反。因此,在教育中要引导孩子进行正确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或学习策略的使用,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4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清晰、具体的反馈信息

研究表明,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平时要经常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反馈,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难保持较大的学习热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做出评价。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动机就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当然,开展竞赛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会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获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6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一般而言,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了增加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必要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当众批评,且批评前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做到就事论事。

总之,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努力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成长为有着高强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王守恒.教育动力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