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数学实践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时间:2024-05-11

丁玉霞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也倡导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猜想、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生探究性学习,本文拟从《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教学课例,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践;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应挖掘数学特有的魅力,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亢进状态。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看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内角?内角在哪里?有几个内角?内角和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等问题。在学生的理解和交流中,大家找到了内角,明确了内角和的意思,凭着自己的“感觉”解决了两个问题,同时提出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留足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掌握探究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条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这种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本课教学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了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后,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有学生想到了量,老师又问:用什么量,怎么量?学生思考交流测量方法后,教师小结学习建议。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渗透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的研究活动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小组合作量完后教师师统计各组测量结果。教师这样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三角形来测量?当学生说明理由后,教师说的:提醒大家以后在研究时选材要考虑周全。这不仅注重对研究结论的总结更加固了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大家测量结果不一致时,教师让学生在二次验证后再来讨论为什么刚才的测量结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折、撕、拼的体验,所以很容易想到可能是测量有误差的原因。

再如,在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学生一起说内角和各是180度,这时两个三角形逐渐拼成了一个大三角形,教师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很多学生脱口而出:360度。有的学生认为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是个锐角三角形,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再次深刻的体会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了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享探究喜悦,培养探究能力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围绕某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知识共享。这节课笔者不仅注重了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更关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例如,学生提出猜想后,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探究活动前教师师出示学习建议:①小组同学先商量需要测量什么样的三角形。②测量时组内同学进行分工,认真测量角的度数,可以两人合作。③完成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在学生探究谈论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一下几点:

①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②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③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4.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堂课在设计练习时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如:解题策略的开放。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的度数。老师还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能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是谁发现这个定律的?其他多边形有没内角和,要怎么求?三角形有内角,那它有没有外角,外角又会有什么规律呢……

5.重构评价体系,激励探究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消解了知识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探究教学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决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比如在上述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是你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的。回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梳理研究的步骤。促使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并且注意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银泉.小学数学探究学习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2]李葆华,肖慧玲.《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体现探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23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