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11

宋建明

【摘 要】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发动并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 学习动机 策略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在本文所指的动机为学习上的动机,也就是一般所指的学习动机。人天生是有内部动机的,即对自发感兴趣的事物保持专注与努力。但上学是强制性的,学生的表现会受到评估,特别是学生会害怕即使努力的失败,这样学生很难单纯享受学习活动而沉迷其中。因而教师更现实的做法是期望(并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意义和价值,并试着去获取目标得到学习收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学习动机参与课堂活动,不管他们能否从活动中找到乐趣。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将其作为特制来培养和在课堂习中随机地给予刺激。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性

2003年,国家推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被确定为必修课。此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从某种角度也采取了如同传统学科的讲、学、考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的现象;对于一线的教师,也经历学生进入电脑房,对信息技术教师说:“老师,开网”“老师,玩游戏吧”。难道信息技术课就是休闲课、娱乐课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可是如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获取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运用电脑的能力呢?如何使那些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的同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而不是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丧失学习的动机呢?对一个教师来说,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其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动机影响了学生的参与,付出的努力与持续的时间,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学生的动机策略也和其它学科一样有其必要性。

教师们都认为动机对于学习十分重要,很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会依赖自己的直觉,凭借自己的经验,或通过请教老教师来获取一些常识性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许多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常常产生挫败感,这里原因很多,有课程学生时间有限,必须照顾到每个学生,学校或社会的考试压力等。如果有针对性地应用一种动机策略,去试图提高和发展学生动机,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将受益非浅。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学习动机是一切有效学习的起源和动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以更高的信息素养和更高的学习动机投入。要重视认知和技术前提、以情境激发动机、以情感维持动机、以评价强化动机等四个策略,用来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增强研究性学习的吸引力。重视认知和技术前提的策略、以情境激发动机的策略、以情感维持动机的策略、以评价强化动机的策略。

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成份主要是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认识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要分析学习动机对教学推动作用的心理学依据接着学习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很高,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聊天、或听音乐。除非在教师的严密监控之下,学生才不得不练习讲过的内容。稍一放松,又各行其是,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建构学习型网站,以丰富多彩的网页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以web教材形式,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起良好的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从学科特点是操作性的课程,其中包含着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所以信息技术课绝不能是游戏课,但学生年龄爱玩电脑游戏的特点会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因此研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并予以实践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参与求知的原动力。

三、学生学习动机的运行机制

首先,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新奇的、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感性好奇心,也可以使用与通常不同的思想、观念、态度引起学生的理性好奇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学习活动上来。

接下来学生是否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取决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对活动的认知,即对“能否胜任学习活动”的判断和对“学习活动有无价值”的判断。这两种判断相互作用,导致了学生的行为:积极参与或消极对待甚至放弃。认为自己“听不懂课”、“不会做”或者认为学习活动“没意思”,都会导致学生消极地对待甚至放弃活动。学生对“能否胜任学习活动”的判断受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以前成败经验的影响;而对“学习活动有无价值”的判断是根据学生的自我需要,这种自我需要包括升学的需要,考试获得好成绩的需要(和奖惩、自尊心相关),增长知识(自我发展)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对学习结果的积极认知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甚至会改变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影响动机状态,反之亦然。教师不能想当然,认为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有趣或有价值,教师应该始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调整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德俊,李原,方平. 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01) .

[2] 程志,罗翔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 2004,(04)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