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题教育范例

时间:2024-04-24

捐书筑院 浸润童年

创办书院

汪国云自小酷爱读书,这份热爱在后来的人生中有增无减。40多年来,他坚持买书藏书,特别是广泛搜集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德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书。家中的藏书早已破万卷。

饱读诗书的汪国云,深知多读书、读好书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谈到办书院,汪国云这样说:“这些对青少年开卷有益的书籍,如果窝在城区家中,基本起不到作用,如果搬到老家与父老乡亲共享,特别是让那些留守儿童来阅读,那产生的效果就大为不同。”

说干就干,汪国云找到了大同镇党委、政府和建德市文广新局,提出为了让留守儿童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建书院的想法。他说:“我小时候读书条件比较差,从小学到高中没有读过一本有益的课外书,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也正是我后来喜欢买书藏书读书的原因。我想把这些书搬到农村,让留守孩子、村民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这个想法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大同镇政府将两层楼共400多平方米的房屋腾出来建书院,并免费为读者提供德育文化讲座和阅读服务。

2011年初,汪国云将近万册藏书从建德城区的家搬到了大同乡下,办起了浙江省第一家农村书院— 建德市大同书院。

汪国云给留守儿童讲优秀传统文化

辛勤耕耘

在汪国云风雨无阻的坚持下,书院已创办了十年。十年中,书院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类活动,总计4万多人次参与。

在书院,孩子们亲切地称汪国云为“汪老师”。每年教师节,“汪老师”都会收到很多孩子发来的节日问候。有一位小蒋同学这样写道:“汪老师,虽然您没有在学校的课堂上教过我,但在我心中您是一位可敬的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每当看到这样的信息,汪国云都非常感动。

分析表明:无论以哪种角度输入地震波,钢管塔的最大位移出现在地线挂点处.在以0°,30°方向输入地震波时,最大应力出现在塔头斜材的位置上;在以45°,60°,90°方向输入地震波时,最大应力出现在中横担上第1节间的主材上.

渐渐地,大同书院也得到许多家长的认可。古城山村79岁的吴爷爷有个孙女,其父母在外打工,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汪国云有意识地找她交谈,还帮助她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结对。慢慢地,小朋友的性格开朗起来,作文进步也很快,当年就有两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为此,吴爷爷很高兴。有一天,吴爷爷来到书院,手中捧着一袋花生。他说:“汪老师,这是我种的花生,今年虫子比较多,产量不高,这点花生送给你尝尝。”花生虽然不贵重,但老人家那一份心意却是金钱买不到的!

随着到书院里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汪国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责任。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汪国云开始在自己的书院里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如开办“读书演讲会”,让孩子们自己上台演讲,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胆量;组织“作文点评会”,通过对孩子作文的点评指导,提高其写作水平。大同书院创办10年来,开展“读书演讲会”“作文点评会”活动230期、古诗词朗诵会127期、《论语》讲座139期,累计辅导留守儿童1万多人次。《今日建德》曾开辟“汪伯伯荐作文”栏目,有142篇中小学生作文经过汪国云辅导、推荐得以在报刊上发表。大同第一小学教师吴志平说:“现在,很多孩子都养成了放学就跑到书院看书的习惯。”

把书院办成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是汪国云的初衷,更是他的愿望。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大同书院已经成为当地留守儿童自由读书的乐园。

爱心传承

汪国云创办大同书院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汪国云清楚地记着,第一位来到大同书院的学生姓张。他也是第一个通过汪国云的辅导在报纸上发表作文的学生。小张这样说:“我到大同书院看书听课,不仅提高了作文水平,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小张现在是大三学生,自从考上大学后,每年放假,都会来书院当义工,协助汪国云做好教学工作。当看到那么多学生来书院看书学习,汪国云感到这个书院办得值,脸上充满了喜悦。大同镇人民政府宣传干事傅庆玲对大同书院赞不绝口:“汪老师把自己家里的好家风、好习惯,通过书香浸润和给少年儿童上课的方式,把小家风变成了大家风。”

各级媒体纷纷报道汪国云到乡下义务创办书院的事迹,吸引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中。大同书院被确定为杭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杭州市社科科普基地等。汪国云也被评为浙江省“最美五老”和杭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建德市道德模范等。作为建德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市德文化讲师团成员,他每年都会去机关、学校、企业宣讲德文化和红色主题课,累计讲课90余堂。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大同书院已成为孩子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汪国云也实现了自己的初衷。对于大同书院未来的发展,汪国云说:“我要把书院办成留守儿童的乐园,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一点亮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同书院的光芒会辐射到周边的乡镇街道,让更多的留守孩子得到关爱,把爱心不断传承下去。”

(本文由浙江省杭州市关工委供稿)

拓展阅读:立德树人 基地育人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关工委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品牌等资源,通过配合协作、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设。

2019年,浙江省关工委召开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设推进会。杭州市关工委及时跟进,出台了杭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设实施细则,推动了全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杭州市共建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458家,4600多名五老参与基地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接待青少年超过300万人次。建德市大同书院和创办人汪国云就是优秀基地和五老的先进典型。今后,全市各级关工委将继续助力教育基地在关心下一代中发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浙江省杭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吴春莲)

编者按: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信念的青少年。每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记录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记录了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这些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浓缩了历史的精华,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是青少年学习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地关工委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尤其要重视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树碑建馆 红色育人

2020年清明节期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关工委组织蒋垛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到蒋垛苏维埃公园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

利用开学第一课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已成了镇关工委和蒋垛中心小学的惯例。

说起蒋垛苏维埃公园,就不能不提起几代蒋垛关工人为打造这座红色教育丰碑而付出的执着坚守。

蒋垛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原泰县地区第一位中共党员孟致祥是蒋垛人;全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溪河岸党支部建在蒋垛;苏中第一个红色政权— 苏维埃政府成立在蒋垛。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蒋垛人前仆后继,涌现出了几位远近闻名的革命志士,有泰州市唯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抗战支前模范李兰英,108岁的江苏省唯一健在的红十四军老战士吴九成。

建一座丰碑

20世纪90年代,蒋垛的五老准备为孟致祥等348名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树一座永恒的丰碑。说干就干,现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钱鸿江执笔写下了老同志们的联名建议信,请求蒋垛镇党委、政府规划建设苏中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纪念馆。钱鸿江是一名革命后代,他的祖父为支援红十四军的建立作过贡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任过交通站的交通员、站长。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钱鸿江,成了筹建纪念馆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建馆的请求很快得到镇党委的支持,但由于蒋垛镇是贫困镇,当时镇财政十分拮据,无力给予资金支持。为此,五老自发组织离退休人员捐款,发动社会力量募资。全镇党员、青少年、企业家以及曾在蒋垛工作过的老同志积极捐钱、捐物。镇关工委发动全镇五老成立统筹组,全力以赴投入筹建工作。筹建工作没有一分钱报酬,但没有一人计较。为搜集、整理本地早期党的革命活动轨迹、革命烈士事迹和革命战斗故事,钱鸿江跑遍了蒋垛的每个村落,走访了近百位参战老人与烈士家属,同当地村民座谈交流;利用出差寻访、书信函访、电话采访等途径,请教曾在蒋垛工作过的老领导和老同志,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资料和战斗故事。他先后3次去南京,请省领导为苏维埃公园中的纪念馆题写馆名;请扬州设计院为苏维埃公园设计浮雕;请南京美术学院设计展馆。他还查阅了大量史料,撰写了近万字的展览文字说明等。其他五老也四处奔波,征集全镇烈士及功臣人员的奖章、证书、纪念品、烈士遗物等各类陈列实物。

经过五老的不懈努力,2000年6月,蒋垛苏维埃公园终于落成。 苏维埃公园内有苏维埃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等。苏维埃纪念碑基座正面是一块浮雕,反映了蒋垛苏维埃政权诞生的情景。碑两边是毛泽东为红色苏维埃政权成立的题词。碑的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苏维埃政权诞生的经过。纪念馆内按照“星火颂、红缨颂、烽火颂、红旗颂、英烈颂”的顺序布展,讲述了蒋垛苏维埃政权诞生、发展、斗争、失败的全过程。

从此,这里成了五老守候革命烈士精神的圣地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场所。他们有的成为义务讲解员,有的当上义务清洁工,有的甘做义务修理工。钱鸿江全程参与了纪念馆的建设工作,馆内的每段介绍文字都出自他手。他既是纪念馆负责人,也当义务讲解员,一干就是20多年。有游客曾问道:“你们这么大年龄图什么?”他们总是说:“这里有我们的前辈,有我们的战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活着的人不能忘了他们,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他们,我们图的就是这些。”

守护好丰碑

蒋垛苏维埃公园也承载着老领导们的殷殷嘱托。曾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戴为然,在90多岁高龄时来到蒋垛苏维埃公园参观,并对关工委的同志说:“今后这里就是你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坚守住,真正把它建设成教育青少年的好基地。”

转眼间,苏维埃公园建园已逾20年。镇关工委的五老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一代代的继任者从不间断地辛勤守护着这块红色教育阵地。20多年来,不管谁来参观,五老都认真讲解。当前来参观的领导问五老有什么困难时,他们什么个人要求也不提,只是建议将公园提档升级,以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蒋垛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

五老对苏维埃公园的倾情奉献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19年,苏维埃公园的改扩建工程获得批准。经过近一年的扩建,园区面积增至75亩,建筑面积增加到1万平方米。园内烈士墓区、陈列馆区修缮一新,革命史料得到充实,声光电设施配备齐全,教育功能全面提升。

在五老的矢志守护和精心耕耘下,蒋垛苏维埃公园已经成为姜堰区首批被命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中小学“两史”教育基地,共青团红色教育基地。同时,这里也是新党员入党宣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机关部门进行传统教育、廉政教育的场所。纪念馆每年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近万人次。最忙的时候,钱鸿江曾在一天内连讲8场。2019年,接待的团队有150多个,8000多人。

多年来,说起传承348名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关工委主任薛金林说:“这些令人尊敬的五老,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百岁老红军、抗日支前老模范的故事,为培养新时代的红色接班人奉献关工人全部的光和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