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战战兢兢”只有贬义色彩吗?

时间:2024-05-11

张安群

1月2日,臺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脸书上转贴台防务部门发表的“和您一起,守护台湾”的元旦短片时,添上了一句评语:“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台军战战兢兢的第一天。”一时间,网友对其运用的成语“战战兢兢”是否得当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很多网友认为蔡英文错把贬义词用在了勤谨护民的国军身上。

“战战兢兢”只具有贬义色彩吗?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从辞典的注释和人们运用的习俗中去寻找答案。

“战战兢兢”一词来源于《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旻》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揭露周幽王重用邪僻、朝廷种种谋划祸国殃民的黑暗政治,表达了他对朝中腐朽势力的愤恨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诗歌的最后一章告诫统治者,朝廷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作为依靠,就会像空手打虎、徒步渡河一样,导致覆亡。此处的“战战兢兢”并不是作为贬义词运用的,而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治国者对国家大事的谨慎心态,启示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待政事要谨慎小心,表达了作者盼望治国者忧国忧民的恳切心情。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战战兢兢”注释很简洁,“畏惧戒慎貌。……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从词语的解释上,我们看不出其感情倾向。《辞海》引述了《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的例句:“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身为贵人的邓绥侍奉阴皇后“战战兢兢”,根据上文“动有法度”可见是描述她早晚勤谨小心,行有法度,而不是胆小怯弱的贬义。

《中国成语大辞典》对“战战兢兢”的注释则丰富得多了。“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心怀戒惧而非常谨慎的样子。……亦形容因极端害怕而颤栗的样子。”后一个语意“亦形容因极端害怕而颤栗的样子”是明显的贬义色彩,但前一个释义“因心怀戒惧而非常谨慎的样子”是贬义吗?试摘选《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引述的例句来寻找答案——

《三国志·魏书·赵王幹传》:“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这是魏明帝告诫曹幹,希望他遵循先世圣人的法典,来继承先帝的遗命,谨慎保守王位,来让自己称心。魏明帝告诫曹幹时引用了一组古语:“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魏明帝希望曹幹即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戒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心存惶恐畏惧。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知,“战战”告诫的是曹幹要有君子独处时“慎”的心理,显然并不是贬义词。

《大唐封禅颂》:“盖三代之设王制也,武纬之,文经之,圣谟之,神化之,然犹战战兢兢,日慎一日。”“战战兢兢”形象再现了三代治国的谨慎,当然也不是贬义色彩。

“战战兢兢”的感情色彩引发争议,就在“战战”二字的理解上。“战战,恐也”,因何而恐,对谁而恐,决定了其感情倾向。上文引例中,治国者对于政事之“恐”,邓绥对于侍奉职任之“恐”,君子对于独处修为之“恐”,都不是贬义色彩的“胆小怯弱”,而是一种对职任或自身行为的谨慎负责、小心持守。可见“战战兢兢”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

与“战战兢兢”同出一源的还有成语“如履薄冰”,《中国成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所引之例“如潜有所得,专如临深谷,战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门耳”中,“如履薄冰”是褒义词。同门兄弟两相参照,我们也可知,在感情色彩上,“战战兢兢”是个两栖成语,而不像网友认为的那样,只有贬义色彩。

请看以下两例:

党员干部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绝不能把公共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商丘日报》2015年1月5日)

越是位高权重,越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是叶嘉莹所说的中国士人“弱德之美”。(《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1月25日)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知晓,即便时代发展,战战兢兢也不仅仅是贬义词,它往往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居安思危、谨慎小心的敬畏之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