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因其轻捷灵便在高考写作中常为考生所采用。我校高考前组织的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为了明天》,不少同学选用了散文,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我选择了一篇习作,组织课堂集体评议,总结规律,以期散文写作更合乎规范,逐步升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作文课先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文章,并从文体、立意、语言等方面作出评判。
为了明天
岁月的风撕下一页日历,奔波的脚步却毫不停歇。我们眺望远方,未知的明天在等待中悄然而至。在对过去的拆洗缝补中,盘点今天,憧憬明天。
鸿鹄之志,萦绕在胸,烙下时间冲刷不淡丝毫的印迹。一切壮志与誓言宣告着不灭的信念:为了明天,“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豪迈,激励了历代志士冲破世俗的羁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同学无不震惊,心系天下,放眼明天,终成就一代驰骋沙场,辗转政坛的不朽先驱。既定的目标积淀着对明天的渴望,而着眼于明天的目标带动坚定的脚步,留下人生与历史的不灭轨迹。
明天的距离邈不可测,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唯有心中的坚守令明天伫守前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不舍的亲人,留恋的国都,林则徐不顾年老体衰,毅然踏上伊犁的瘠土,“西域遍行三万里”,屯田耕戰,抗英防俄。虎门硝烟的壮举足以彪炳青史,或许也只是时势造英雄,时势的危难,百姓的呼声,将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而戍守伊犁,则是他真实的考验:坚守什么,如何选择,将他置于生死的边缘,但他决然的只身前往,抛却了曾经的辉煌,唯有国家的明天铭记心中,百姓的贫苦鞭策他,使他一洗颓丧的念头。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他明天的期待,呼啸而过的风将他的大爱传播四方。林则徐坚守对明天的执着,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以他命名的“林公井”“林公车”为伊犁百姓带来美丽的明天。
心怀明天的想象,我们欣然接受今朝的挑战。今天或许是冰雪交加、寒风刺骨的严冬,明天未必不是那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暖春。走在田间,抚摸田里的麦子,始终敬佩麦子的信念:渐冷的天气不算什么,我们只为六月的舞蹈积蓄力量。当炉火的温度无形中助长了贪图安逸的情绪,野外的麦子绝不因为严寒而惶惶不安,更不曾因冻裂的土地扯掉某些根系而痛苦绝望。他们对六月的阳光的美好想象,支持着瘦弱的身躯汲取天地的精华,焕发出金色的光泽。到炙热的六月,在风中摇曳,演奏一首冲天的豪迈曲目。而我们的生命即将在六月升华,岂可因轻微的磕绊而放弃明天的精彩?
古人以“万事蹉跎”告诫后人珍惜现在,努力今日。我们也当铭记明天的希望不能丧失,今朝的汗水浇铸明天的辉煌!
为了明天,无数古人坚定迈出脚步;为了明天,我们当胸有成竹:岁月的积累凝聚了无尽的力量,必能在明天抵达理想的天堂。
师:文章读完后,请确认一下它的文体?为什么?
生:散文。因为它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材料选择自然随意,文笔轻盈,富有文采。
师:回答得好。你能概括一下散文主要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生:形散神聚。
师:对!也叫形散神不散。请哪位同学具体说说什么叫“形散”?什么叫“神聚”?
生:“形散”是指文章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自然随意。“神聚”是指文章的所有材料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表现一种思想或情感。
师:对呀!有个比喻很形象,说散文中的材料就像一粒粒珍珠,而主题(思想情感)就像一条线,把那些珍珠串联起来。那么就本文而言,“神”是什么?“形”又是什么?
生:本文“神”是“对过去的拆洗缝补中,盘点今天,憧憬明天。”这也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形”分为三层:1、立志,“鸿鹄之志,萦绕在胸,烙下时间冲刷不淡丝毫的印迹。”2、坚守,“明天的距离邈不可测,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唯有心中的坚守令明天伫守前方。”3、挑战,“心怀明天的想象,我们欣然接受今朝的挑战。”三个层次递进展开。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散文从表达方式角度可分为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本篇应属哪类?
生:议论性散文。
师:既然是议论性散文,那就请同学从议论文论点与论据关系角度分析一下本篇文章“神”与“形”的关系?
生: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即“神”:“在对过去的拆洗缝补中,盘点今天,憧憬明天。”然后下设三个分论点即“形”:第一,承接“在对过去的拆洗缝补中”,提出“为了明天”首先要立下“鸿鹄之志”。第二,承接“盘点今天”,提出“为了明天”当务之急就要像当年林则徐那样坚守今天。第三,承接“憧憬明天”,通过麦子对六月的憧憬,类比说明“为了明天”我们应自觉挑战今天。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神”与“形”相聚,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一般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而作者往往会在谋篇布局上独运匠心,精构巧设,使得文章尽可能丰富而深邃,别致而圆满。通过以上分析,在散文的构思方面对你有何启发?
生:写作之前首先确定立意,而后精心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尤其重要的是设置一条纵贯全篇的线索,将一个个具体而分散的人、物、事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行文中十分注意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环环相扣,圆转自如,前呼后应,首尾合抱。
师:总结得很全面。散文组材很重要,但散文取材也十分讲究。散文材料的选择十分广泛,自然万象、人世百态,都可入文。你认为本文哪段取材最好?为什么?
生:第4段取材最好。作者以冬天田里的麦子,不畏严寒,“为六月的舞蹈积蓄力量”来类比说明“我们的生命即将在六月升华,岂可因轻微的磕绊而放弃明天的精彩”。揭示出冰封大地之时应孕育生机一片的人生哲理。取材来源生活,看似平常琐细,却是有感而发,小中见大地显示出特殊意义和美感,从而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师:对!散文取材就应该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通过一些偶发的、片断的事情或现象,去反映深广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涵。散文写作固然要讲究章法,但真的写起来,往往又不能拘泥于章法的框框,还须笔随情走,以气成文。所谓“气”即情感,胸中有一股激情,涌动起来不吐不快。你是否能触摸到本文作者的情感脉搏?
生:我认为本文以“风”为气,开头第一句“岁月的风撕下一页日历,奔波的脚步却毫不停歇”横空而来,为了明天,作者仿佛以风为马,升腾而起。中间“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他明天的期待,呼啸而过的风将他的大爱传播四方”表面上是写林则徐,实则也是写自己的人生感悟。结尾写麦子“到炙热的六月,在风中摇曳,演奏一首冲天的豪迈曲目”这正象征着我们的生命即将在六月高考中升华。全文以“风”贯穿始终,“风”已物化为作者的情感意象,成为浩然之气,率性而作,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师:分析得很精辟。散文强调写真情实感,为文造情,矫揉造作或者无病呻吟,都难以写出感人的作品。另外散文剪材要详略得当,要写得“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读来才赏心悦目,韵味无穷。本文在剪材上有何特点?
生:本文剪材做到了“淡浓相宜”。所谓“淡”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如第一段暗引了陈涉、周总理年轻时立志的事迹,因其众所周知,所以一笔带过。所谓“浓”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浓墨重彩。如第二段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大家都知道,所以用墨简略,林则徐不顾年老体衰,毅然踏上伊犁的瘠土,这段历史知者较少,再加这一内容更能证明坚守信念,应坚守什么,如何选择这一问题,触及文章的关键处,所以着力用墨。第三段更是作者亲身感悟,联系实际,回答怎样憧憬明天这一问题,也是全文最出彩的部分。所以挥毫泼墨,尽情驰骋。这样“淡”与“浓”的巧妙搭配,使文章既灵动轻巧,又重点突出。
师:说得好啊。本文确实可称为现场作文中的散文佳作,正如许多散文佳作一样做到了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令人称羡。“舒”与“卷”,也就是行文的“放”与“收”。“舒”是让联想和想象尽情地驰骋,放开思路写出去,充分拓展文势。然而,只“舒”不“卷”,只“放”不“收”,思绪就会走偏,因此,小作者懂得在结尾处适时地收束全文,紧扣题目,再次点题。这样,文章既舒展开阔,又不失法度。散文也称为美文,所谓“美”除了情感美、形象美外,还需语言美。你认为本文语言美在何处?
生:本文语言朴素而优美。巧妙的比喻,优美的排比,智慧的警语,隽永的格言,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使本文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如:“岁月的风撕下一页日历”,用“岁月”修饰“风”,又将“风”赋予人的动作,既写出了“风”的力度,又写出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永恒。再如:“当炉火的温度无形中助长了贪图安逸的情绪,野外的麦子绝不因为严寒而惶惶不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变抽象、模糊、平淡为具体、鲜明和生动。另外,语序的挪移,整散句式的错综使用,使行文显得轻捷而潇洒。
师:说得太好了!由此可见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淡”与“浓”是相对成立的。正如作家秦牧所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总之,散文写作要做到淡抹浓妆,舒卷自如。
王荣林,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镇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