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4-05-11

上海考生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谛。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的“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其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校园青春小说,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当然不是。那些肤淺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新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经验,尝到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都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该文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严谨而有条理地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论述得有理有据。文章起笔新颖,由有着独特风格、难以模拟的鲜明个案——“板桥体”引出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只能学习,不能仿效”。接着,作者又借具体分析“板桥体”诞生的历史背景与独特意义,推而广之发掘艺术创作难以模仿的深刻历史原因。借“然而”笔锋一转,由古入今,作者用辩证的思想既深入批驳了文学创作产业化发展的畸形现状,又充分肯定了传承中需要创新的观点。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开阔思路,由艺术创新引入生活生产领域中的传承与创新,并最终再次强调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可以说,该文论述环环相扣,内容博古通今,是一篇具有张力的优秀议论文。(陈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