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因材施教:有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去博物馆参观

时间:2024-05-11

徐民彦

到巴黎去,侄媳妇问想去哪。

我说:“去博物馆吧,其他时间帮你们在家带孩子。”

侄媳妇很高兴,规划了路线图。侄子知道后有些不高兴,说:“叔叔婶婶来一趟不易,怎么净带着孩子去博物馆,那样只能是孩子看不懂,大人看不好。”

侄媳妇的看法则不同,法国父母最喜欢带着孩子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我们平时没有时间带孩子去,正好叔叔婶婶来了,也喜欢去博物馆,带着孩子一起去,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我觉得侄媳妇的话很有道理,多带孩子到博物馆看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看到平日里不多见的历史景物,还可以看作是对他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至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所效力的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全天候无缝衔接的民工式操作与管理的单位,以能拼命的年轻人居多。慢慢地,我们“打天下”的这帮弟兄成家生子,家务成为摆在眼前的大事。孩子上了幼儿园,接着上学,平时好办,接接送送,老人帮衬着,放假了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个人拿大头,单位适当资助一点,抽两个责任心强,喜欢孩子,自己又有孩子参加的员工带队,组成“夏令营”,其实就是我们单位的夏季“托儿所”。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法子,孩子喜欢,比自己无聊呆在家里好多了;家长喜欢,总算可以清闲一下,认真对付来自工作上的各种压力。最初是到近郊,搞个三五天的野营拉练,再后是到省内的景区住几天,然后开始与旅行社联手去逛祖国的大好河山,新疆、云南、东北、内蒙古统统去过。从1996年夏天尝试着走得更远,先去了中国的香港、台湾,之后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一些不大的孩子已经去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大人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孩子们已经去过了。大人们感叹,我们单位的孩子多幸福啊,年轻的职工也一直鼓励有关领导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坚持到他们的孩子长大,参与进去。

遗憾的是,这样的活动在我们单位职工的一片叫好之中,持续了13年还是停止了。直接停办的原因很简单,组团容易,选个带队的团长难,就是没有职工愿意带队出去了。而其背后的复杂情况是我们的孩子太不听话了,带不了,怕出事,更重要的是丢不起这个人。在决定停办这个活动之前,为了给职工一个能够交待过去的理由,就请最后一位带队出去的员工到单位的中层会上,专门做了有关的讲说。记得很清楚,当说到我们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怎么不听指挥、不听话、我行我素、行为出格怪异的时候,他是情绪激昂。而当说到下面这件事的时候,却是情绪低落,不禁潸然泪下。

这位员工不止一次作为团长带着孩子出去,从一般员工干到中层干部,工作有激情,关键时刻完全能够顶得上去。他说,我们一行三十多人到了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有两位地接导游,还有从国内去的旅行社代表,以及单位的三个人,是一个阵容很强的管理团队。进去的时候我们先在大门外举着带有单位标志的旗帜合影,增强孩子们的团队荣誉感,并一再强调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为此还为每人发了一面小的五星红旗,举在手里,一个是容易看到,再一个是告诫自己是一个中国的孩子,你的一举一动事关国家形象。孩子们都答应得很好,几乎是像仪仗队那样齐刷刷高喊:好。看上去特别有团队感、荣誉感,中国孩子的自豪感。

进去的时候,正好有日本和韩国的学生参观团也在排队。开始我们的团队与相邻的日本、韩国团队差不多,都是按部就班地在等待中慢慢前行。但是时间一久,问题出来了,我们团队中的许多孩子开始变得烦躁、不安,抱怨声一片。随之便是找洗手间、打闹、嬉笑、喧哗、吃东西,队伍近乎散了。带队的大人开始安慰,让孩子们坚持一下,向日本和韩国的小朋友学习,不能输给他们。好家伙,不说不打紧,此话一出,也不知谁带的头,“打倒日本鬼子”的喊声立刻响彻凡尔赛宫,引来参观者的茫然侧视和不解。好不容易安抚下孩子们高昂的“抗日”情绪,在漫长的等待中走进凡尔赛宫,令人没有想到这才是我们团队混乱的开始。

在前一天的准备会上,地接导游反复交代孩子们,如果你不愿意听导游的解说,就跟在队伍的后边不要出声。再退一步,假如实在不想在里边参观了,就跟导游说,会留一个大人在进口处带着你们。不愿耐着性子听导游讲解,也不光是孩子,就是成人团也没几个认真听讲的,这已经成为我们旅行团的一个顽疾,影响极差。导游讲了不到五分钟,我们的团队已经完全失控,吵闹、追打、喊叫,搅得整个大厅乌烟瘴气。这时候在拐角处出现了一个商店,不经导游和带队人员同意,孩子们一拥而进,不大的商店迅速被占领,参观活动被无情地打断。

很无奈,包括地接在内的大人们只能站在商店外,唉声叹气,任由孩子们闹翻天。更让他们遗憾和无言以对的是,与我们的孩子一起进入凡尔赛宫的日本和韩国的孩子们,正跟在导游后边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整齐的团队,鸦雀无声,国旗一直紧紧地握在手里。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与人家孩子的差距吗?讲到这里,我的同事终于忍不住落下眼泪。会议室也一片寂静,无奈、忧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老板一怒,当下拍板:不办了!丢不起这个人!

私下里这位同事还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在一次被他批评之后,竟然以威胁的口吻对他说:你官不如我爸大,回去告诉我爸,看他怎么整你!看似笑话,实则荒唐,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忍受博物馆那种静谧、神圣的氛围呢!

此事就出自身边,尽管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经常被我们说起,个中因由一言难尽。时下,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很多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进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接受所谓的艺术熏陶。不惜重金让孩子出国游学,走进世界著名高校,开眼界沾仙气,期望孩子将来能够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此举,当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大丰富的体现,同时也需要厘清“为什么”,你为什么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为什么让孩子走进大学校园。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国家,当你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一群一群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当然也是煞有介事地在参观。可以肯定,这些孩子是很难理解老师或是解说员所说的那些话,至多是弄个一知半解。比如大英博物馆、凡尔赛宫,不要说孩子,即便成年人没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知识,恐怕也很难看出个究竟,听出点门道。但是,老外之所以乐此不疲,我想并非为了让孩子了解多少历史与艺术,主要是感受博物馆那种与生俱来的庄严、庄重。让孩子在历史面前学会尊重、敬重、敬畏,让他们知晓在这样的场合该怎样举止得体,言语合适。到音乐厅也是如此,小小年纪谁能懂得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那些深奥的音乐思想,甚至也听不出音乐旋律的激缓与畅想。去了,就是为让孩子感知音乐带给人们的精神享乐,学会静静聆听,在悠扬的乐声中陶冶性情。

无论是带孩子去博物馆还是音乐厅,记住,这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形成与实践,决非放羊式、毫无规矩地大开大合。在这可以学不到知识,但一定要接受一般性的常识与训导,那就是遵守博物馆、音乐厅的基本约束。可以看不懂、听不懂,但不能够任性挥发,坏了大家的好事,毁了一锅粥。

其实,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去博物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雅兴。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应当有区别而待之,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蔡元培这样说:“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他还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教育历来就有普及与精英两种形式,说得难听点,就是有些孩子可以经常去博物馆、音乐厅之类的地方,有一些就不必了。他的最爱,他的兴奋点在足球场、篮球场,甚至在田间地头,那里才是他们最好的战场。这点特别考验家长的心理承受力,盲目跟风,不但泯灭孩子的个性,还可能适得其反,把对孩子的教育煮成夹生饭。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啥意思呢?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以穿透程度为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力气不一样。这是古时候的规矩。生活在那么多年前的孔子就明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活在当下的人们怎么还能越活越糊涂呢!

这是个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