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分出对错

时间:2024-05-11

宫学萍

上个周末,小区物业举办了一场“宝宝绘画大赛”。

准确地说,那应该叫做“宝宝涂色游戏”比较贴切,就是让一帮两三岁的小屁孩,在白纸上用蜡笔给提前印好的苹果、香蕉之类的图片涂上颜色。之后,就可以用他们完成的大作,去服务台换一支漂亮的康乃馨,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多好的活动啊,满屋子都是甜蜜的味道,可我还是看到了一件挺不愉快的事情——整个上午,某位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一直在旁边提醒她家两岁半的女儿“宝宝,你这样画不对”:这里没有涂满,那里出了线外,还有叶子不可以用蓝色的,如此等等。除此之外,她还特别借机教育孩子说“做事一定要认真”,并且以不给早间饼干为“今天表现不好”的小小惩罚。

接下来,果不其然,那个可怜的小妞妞,到了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的环节,一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只是眼泪巴巴地,看着她妈妈那张明显很是失望的脸。

唉,我懂得,正是因为太怕自己“说得不对”,才会没办法好好说。

以前的我也是这样,不过不是在当众讲话,而是在“讲英语”这件讨厌的事情上。虽说我的英语“学得”还是很好,大二就过了六级,研究生一入学就通过了英语免修考试,但我就是“讲不好”,生活中一直不敢开口跟人讲。

为什么呢?

因为我那个很会讲英语的老公呗。

当我还在学校昏头涨脑地背单词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在外企里混了好几年,有事没事就在电话里面“叽里呱啦”地跟美国那边讨论问题。于是乎,很自然地,在他面前,我在讲英语这件事情上,就越来越自卑。再加上他这个老好人热心过度,总喜欢在我给导师发信之前,顺便帮我修改语法和表达方式上的小错误(读研一的时候,我的导师在香港进修,我们之间几乎仅有邮件交流),时间久了,我也逐渐变成只要没经他帮我通篇订正,自己的作业就不敢拿出来给人看。至于开口说,那就更别提了,出门就拽着个活翻译,自己不用说,自然就不会出错了。

好了,有点儿跑题了,现在回到本文的主题——如果我们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在头脑里确认一遍自己的语言组织方式“是否全对”,那么,说起话来,不反应迟钝才怪呢。

相反,生活中的语言,本质的目的,就是说者与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我的意思你懂了,你的心思我也明了,哪里还有那么多“这句话说得对不对”的傻问题?

就好像我的大学宿舍里住着一个云南姑娘,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说普通话好费劲,但是相处了四年之后,别说她不费劲了,就连她跟她老妈用家乡话讲电话的时候,我在一旁想听不懂都很难(谁让她们总说男女朋友的事情呢,呵呵,你懂得)。

想通了这个道理之后,我这两年在讲英语这件事情上的信心大增,一个人晃荡在伦敦、悉尼或巴黎的街头,都可以厚颜无耻地跟当地人讲话。虽然很多时候语词顺序和语法结构都乱得一塌糊涂,但是管他嘞?反正英文老师又没跟着我,谁会闲来无事给我的口语打分呢?

啊哈,如此看来,满是对错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悲催的血泪史。

我们还是不要把这种严重对立的生活观,太早贯彻到小孩子的世界里好了。

不过相比之下,更悲催的我也不是没见过。

像开篇提到的那位母亲,她好像只是在孩子面对一项“任务”的时候,才会这么紧张(可能是所谓“大赛”的环境,激发了她的竞争焦虑),希望生活中其它场合,她可以让自己和孩子都放松一些。

工作中见过更严重的。那是在一次专业督导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家庭治疗的录像,前来求助的家庭主诉孩子具有严重的社交障碍问题。不过说是孩子,那个儿子的实际年龄已经有19岁了,但他的神态给我的感觉就像个没到青春期的小学生。令人心疼的是,每一次治疗师向他提出一个话题,听听他的声音(比如:今天是你想来见我,还是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过来的),不管他的回答是什么,他的妈妈都会紧跟着指出他这句话不恰当的地方,都会说:“哎呀,孩子,你这样回答叔叔的话可不对啊,这个时候你应该说……”

作者补充:今天在这里说“不要让孩子太早过上对错分明的生活”,是特别针对三岁以下的孩子说的,而人生中那些大是大非的大原则,父母是一定要在平日生活中逐渐渗透给孩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