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其实孩子并不是“孩子”

时间:2024-04-24

一个周六的晚上,12岁的已经小学6年级的外孙女有点胆怯地走到她妈妈面前,小声说:“妈妈,我们几个同学明天想去春游……”没等孩子说完,她妈妈就以无可辩驳的口气大声地给她挡了回去:“去什么去!你就是想玩,不愿意学习!”(贴标签式的否决)孩子只得一脸无奈满怀委屈地回屋了(不被尊重,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怎么行呢?我就尾随着进了外孙女的卧室,对着正在滴着眼泪噘嘴生气的孩子,心平气和地说:“春游也不是坏事,能欣赏大自然,增长见识。”(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又接着说:“那你们打算怎样春游,有啥计划吗?”(进行沟通)瞬间,孩子精神一振,情绪好转,从书包里拿出来一页纸,说:“姥爷,这是我们的春游计划。”我仔细一看,呵,还很细致啊:出游同学名单、组织者(就是我外孙女)、家长电话、出游路线、乘坐公交车次、餐饮保障、出发和结束时间等,一应俱全。就连饮用水,都说明每人自带白开水,不买饮料。“哈哈,计划得不错啊!”(评价鼓励)我又问她:“那你们就这几个小孩去,家长能放心吗?”(启发探讨)这时,她一愣,说:“这可没想到!”她又头一歪,略一思索,爽快地说:“我有个想法了,姥爷,你能不能跟我们去,给我们既当顾问,又当保镖啊?”我欣然应允:“成交!”(满足愿望需求)她妈妈听了我们的交流谈话,也不反对了,还连连夸奖自己女儿有组织策划能力呢。可想而知,孩子们周日的春游活动是兴趣盎然满载而归了。

通过以上这件事,我觉得:孩子并不是“孩子”。为什么呢?人们往往都认为孩子是幼稚的,没啥头脑,是大人的附属品,没必要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实际却不然,孩子也有他们的心理,有他们的尊严,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得到信任,许多事情需要和孩子沟通。

尊重孩子,也就是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的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申辩权等。对孩子不能限制、命令。如:今天只能在家里写作业!不写完作业不许看电视!抱怨:你怎么就不努力呢?定性判断:你是学习不好了!这些语言肯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要维护孩子的尊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心理,如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不把孩子不愿公开的糗事说出来,不贸然关掉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的电视等。就是惩罚,也要有尊严的惩罚,不是打骂、训斥、羞辱,而是罚读书、少买一支冰淇淋或象征性地打一下手掌,让孩子知道犯错就行了。

信任孩子,用心听取和采纳孩子的意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有自信感、成就感。曾有专家举过这样一个案例:爸爸要出差,妈妈有病,而其上初中的儿子平时从不帮父母做家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次父亲不在家,无奈只得“启用”儿子了。晚饭时,爸爸倒了一杯饮料,端在儿子面前,郑重地说:“儿子啊,爸爸托付你一件事。”儿子受到如此尊重,受宠若惊,连忙说:“爸爸,您说!”“爸爸就要出差,妈妈身体不好,需要你做些家务事。”这时儿子感觉父母把自己当大人了,有责任了,就痛快地答应了。在爸爸出差期间把做家务、照顾妈妈的事情做得很好。

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沟通是亲情的纽带和桥梁,能拉近亲情的距离。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效果,如孩子放学回来,不是马上催他“快做作业吧”,而是先询问“今天学校有啥新鲜事吗?”“今天高兴吗?”再问“今天多少作业啊?多长时间能完成啊?”然后鼓励说“没事,容易完成的。有不会的找我研究”。这样孩子就觉得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了,就不感觉作业是负担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