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思好了再动笔

时间:2024-05-11

1940年,我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一次作文比赛。

那次比赛的作文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平时喜欢写抒情文或带抒情的叙事文,不喜欢写论说文。平时作文老师往往出两个题目,任学生选一个:甚至老师出“自由题”,就是让学生自己定题目。但这次是作文比赛,规定只有一个题目。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写。怎样写呢?我思索起来。

我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书上的名言,老师教过我们的。我懂它所包含的意思。那么我是不是这样写:安乐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颓唐,以至沉沦;而国家的忧患倒能激励人们上进,使人奋斗,图强?对,还可以引“多难兴邦”的成语,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讲一讲抗战救国的道理。

但我又想,太“平”了。我得设法写得有些起伏才行。于是我又思索起来。我想:最初我见到这名言的时候,很不理解。按常理说,忧患会损害人的健康,使人短寿;安乐能使人心宽体胖,使人长寿。所以,应该说“死于忧患生于安乐”。可不知为什么这句名言却说反了呢?后来,听了老师的讲解,才懂得了上面所说的道理。对了,我把初次见到这句话时的不理解作为第一段来写,把后来对它的正确理解作为第二段来写,这样,文章不就有起伏了吗?

正要动笔,又思索下去了:这样写仍然太浅显,似乎还没有挖掘出这句话中内涵的真理。这时,时间已过去半个多小时了,我还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呢!怎么办?写吧?不,我还得再想想。

我想:我起初的那个想法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我得想出这里面的道理来……唔,有了!关键在于人的意志,人的毅力。如果没有发愤图强的意志,那只能死于忧患;如果有抵制诱惑的毅力,那也能生于安乐。因此,意志和毅力必须保持下去,永不懈怠,这样才能既生于忧患,又不死于安乐。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对,就这样写:分三段,第一段写初见这句话时的不理解,从反面写;第二段写听老师讲解后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正面写;第三段写从反面的理解和正面的理解中概括出的道理来,深一层写。三段,正好是正、反、合(反、正、合)。

想到这里,一看墙上的钟,已经过了整整一个小时,现在只剩下另一个小时了。但我因为已经想得比较成熟,所以并不慌张。我提笔直书,一口气把文章写完,交了上去。一看时间,还有几分钟才到点呢!

发榜的时候,我得了第二名。

从这次作文比赛,我得出一条经验:写文章最好构思好了再动笔。虽然构思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值得的。这正应了一句西方的谚语-头开得好,等于完成了一半(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