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特殊的交谈方式

时间:2024-05-11

金 波

第一次见到金波老师,是在金秋的深圳,一个优秀儿童文学的颁奖典礼上。我深深地被吸引,是因为他的文字像诗,他的声音像是在朗诵诗。和他在一起谈论诗歌只是几分钟的时间。我已经被他感染,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一首“妈妈高、爸爸高,站在板凳上,我比他们高”的小小孩的儿歌了。让我们一起来“爱上金波,感受他优美文字的魅力”!

——陈彦玲

金波先生是儿童文学大家,也是我走入儿童文学中的一位引领者,我很在乎他对我作品的评价,他也是我的好老师。

——安武林

作家档案

金波,原名王金波。1935年7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现冀州市)。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金波先生是近50年来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小读者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和教育家。

金波先生代表作品有诗集《回声》、《红苹果》,散文诗集《妈妈的故事》等。

作家故事

人越是上了年纪,越是喜欢回忆过去。

我自从过了花甲之年,就常喜欢把中学时代的好友约在一起,笑谈当年的故事。每次都要拿起当年的毕业照,按照照片上的顺序,一个个地回忆每个同学的奇闻轶事。后来我们忽然发现,无论谈起哪个同学,都离不开我们的王建瓴先生。

当年,王先生教我们语文,兼任班主任。可是我无论如何想不起来他当过班主任。因为他从未找过我“个别谈话”。

王先生和我交谈的方式,似乎只有特殊的一种:就是对我的作文所写的长长的眉批和评语。

50年代初的中学生,当然有那个年代的特点。在我的印象中,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年龄偏大,成熟得早。课余生活没有今天的丰富多样,但是也绝不枯燥。

王先生的语文课是大家都爱听的一门课。他讲得非常精彩。他讲起课来,很少看课本和教案。他总是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好像在和我们谈读书心得。

他讲课很放得开,不拘一格。有时就让我们预习,并以写评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自学了课文,又完成了一篇作文。记得那时的语文课本中收了刘绍棠的一篇小说(青枝绿叶)。我们都知道作者也是一个中学生。学起同龄人的作品既亲切,又佩服,因为他小小年纪就成了作家。当时,能把作品收入语文课本的,除了鲁迅、茅盾,还能有几人!所以我们都以“神童”看他。

我的那篇“评论”,王先生给打了一个5分,还密密麻麻地写了不少眉批和评语,多是肯定的话,如“在写作上像一篇读后心得,避免了机械答题的毛病”。这些话,使我很受鼓舞。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珍藏着这篇作文。

9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要编一本《中外中学生作文写作鉴赏辞典》,主编向我约稿,我就把这篇《谈(青枝绿叶)的人物》交他发表。他们又去请当年的作者刘绍棠写评语。我与刘绍棠同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有些交往。他看到我这篇保存了四十年的作文,很是惊喜。他在“赏析”中这样写道:

多年来,我所到之处,都遇见上高中时曾念过这篇小说的人,他们同我追忆当时的感受,使我深为感动。更令我激动的是金波同志念高中时所写的作文《谈(青枝绿叶)的人物》。这是金波同志40多年前的作文。更难得的是他珍藏了40多年。

这篇作文,充分表现50年代的文风,特别重视作品的思想性。

金波同志的分析和概括很准确,也很正确。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准确和正确。准确是正确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生动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做到很不容易。

我很看重金渡同志这篇40多年前的少作。

我也之所以看重这篇“少作”,并珍藏至今,主要是感念王建瓴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我想,如果没有40年前先生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就不会有我的“珍藏”,也不会有后来绍棠的“赏析”文字了。

现在,绍棠去了。批改过我这篇作文的老师在哪里呢?岁月匆匆,倏忽之间,又过了七八年。忽然有一天,从作家协会转来一封信,我拆开一看,竟是我和同学们寻找了四十年的王建瓴先生的来信。

我把这个好消息赶忙转告在京的和外地的老同学。大家听了都喜出望外。

王先生已八十高龄。退休后,定居苏州。信中说,他也寻找了我们近四十年之久。他还说,如果我能收到这封信,他还想来北京和我们这些“老学生”团聚。

真没想到,失散了四十多年,老师已进入耄耋之年,他的学生也年过花甲,还能在北京重逢,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四十多年前的作文找出来,再一次表达我对老师的谢意;我还想把我三十多年来出版的习作呈献给先生。我要告诉先生,我发表的每一首诗,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是和当年的作文以及先生的眉批、评语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这一行行文字连接起来,像一条河,那源头就是我中学时代经过老师批改的作文簿。

我想对先生说,在您的面前,我不必“羞言少作”,因为正是您四十年前对我作文的批改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

王先生这种特殊的交谈方式,让我记忆犹新!

我还想告诉你们:记忆中的老师不会老。我们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

作家寄语

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藏着许多“秘密”,作家对此常常“秘而不宣”由“秘密”变成作品,一定会是个有趣的过程。

我们说给作家听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校长程惠萍:

金波老师的语言像一首首动听的歌,让我和我的学生在共读的时候。有一种想诵读的冲动。所以我想和学生们说:如果你的语言也能如此美妙,我也会倡导大家来诵读你的文章。请你们努力吧!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新道街小学语文教师张莺

小学生中,低年级主要是大量诵读和阅读,金波先生的诗与文是最适合孩子们朗读了。他的文字亲切、充满想象、音韵明朗、意境纯美,读金波先生的诗是对自然和美的认识。

希望出版社外语及对外合作编辑室王琦

一个偶然的机会,友人推荐我读作家金波的文与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的下午,然而作家金波的诗与文却让那个午后变得晶莹、透彻、温暖。他怀着一颗真诚的童心。为孩子写下了简单、有趣、富有哲理的文字,我被他的文字折服。赶紧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念给儿子听。我和儿子一起品味他充满灵性和童趣的诗句。我想让儿子知道诗是这么简单和美丽……

山西经济出版社王云翠

我是美术编辑,我喜欢美丽得像画面的文字。金波老师的文章大多都像一幅画:优美、细腻、让人感觉亲切,所以我愿意让我9岁的女儿和我一起走近金波老师。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新道街小学二年二班成洋明

妈妈给我读了金波爷爷的《雨铃铛》和《鸟巢》两首诗。我觉得他写的诗很美。“好像一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大树有了鸟巢,就像大树开了一朵花……”。我也想写许多美丽的诗,也想读给妈妈听。

山西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134班李可人

读完金波爷爷的《等你敲门》这篇文章,我发现,其实看似很平常的一些小事,只要用心,就能写成很完整的让人记忆深刻的文章,然后还可以给它加一个很美的名字,比如《等你敲门》。

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小学四年五班徐韬越

《把字镀上阳光》里,金波爷爷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好像有小时候的我们。但故事中的情感我们却不曾体会。通过细读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份奋不顾身的友情,这友情让我感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