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时间:2024-05-11

钱贤佳

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老师可和孩子一起观察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摩托车的修理过程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

如,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小朋友感冒了流鼻涕,还在鼻孔的四周吹出了一个大泡泡,许多小朋友都看到了,有的小朋友还在偷偷地笑。我及时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鼻子里能吹出泡泡?你在哪里还看到了泡泡?怎样才能吹出泡泡来呢?许多幼儿都告诉我:在妈妈洗碗的时候看到有泡泡、自己洗澡的时候用的沐浴露有泡泡、洗头时用的洗发液也有泡泡等。接下来我就和幼儿共同准备这些材料提供在科学探索区中,然后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调配吹泡泡的水,我还为个别能力弱的小朋友准备了现成的吹泡泡的水,请他们自己吹泡泡,先引起他们的活动兴趣,然后再过渡到请他们自己尝试调配吹泡泡的水,现在幼儿吹泡泡的兴趣和吹泡泡的本领都很大。

科学教育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例如《摩擦起电》活动中,我出示一盆纸屑,然后拿出一把活动室内小朋友的梳子,用梳子在一个小朋友的头上梳了一会儿,然后对准小纸屑,奇迹出现了,梳子上吸了许多的纸屑。幼儿十分惊讶:“哇,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我神秘地说:“这个小魔术很简单,每个小朋友都会变,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幼儿都跃跃欲试。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

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科学活动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活动室准备洗手、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我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思考:水怎么会没有了?是不是给我们用完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打开总闸,让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问题:没有水会怎么样?让孩子们热烈地交流,并暗示节约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我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没有水会怎么样,第二天,孩子们便把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的画、设计的保护水资源的标记拿来讲给大家听,这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上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草丛里一只蚂蚱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

有一次我班的一飞小朋友带来了两只老鼠兔,许多小朋友都围在老鼠兔的旁边问这问那,“老师,这到底是兔子还是老鼠呢?它的爸爸妈妈是谁呢?它喜欢吃什么呢?”我马上带着老鼠兔来到草地上请小朋友仔细地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讲出来,“老鼠兔的毛也是白色的,老鼠兔的眼睛是黑色的,小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有一个小朋友把老鼠兔放到了树上,想看看老鼠兔会不会爬树,结果老鼠兔摔了下来。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他能够大胆地去探索、发现。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为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者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中心幼儿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