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新课标下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时间:2024-05-11

孙兴华

【摘要】在执行新课标后的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发生了明显变化,认清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变化形式,才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以及中学生体育发展的特点,是新世纪高中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的大环境。文章根据对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探索,从体育场管建设、体育文化制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现状分析提出了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建议。以有助于优化健康体育文化,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中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关键词】高中  校园体育文化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70-02

前言:新课标,国家实施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完整的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现今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认为体育课是等于运动课。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在高中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降低,也未深入思考体育文化与自身和社会及工作的重要关系。许多师生对新课标的课程价值和理念认识不清。这就使我们有必要探索影响高中中学生体育健康状况的原因和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改变对高中体育产生的影响。

一、新课标下的高中校园体育文化

1.高中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围绕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一切体育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日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由三个层面内容构成:一是表层,包括体育厅、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相关物质层。然后是体育文化活动层,包括中间层、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新课程体系、体育运动规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设置等。体育精神文化中的内层,则包含体育价值,体育意识,体育伦理,体育精神。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精神层面则是主导地位。在所有的精神文化,物质和表面活动的人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文化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强大的支持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校园体育文化在所有活动中,体现了三个有机整体,一起完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学校实行新课标以来,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要围绕新课标为中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制定一个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运作平台。学习和开发适合新课标中体现健康第一的精神。高中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不同是范围和主体对象的差别。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范围和环境是中学,主体对象是中学生,所以优化建设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各层面建设都围绕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而进行。

二、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中体育场馆设施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中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普遍匾乏:体育设施建设数量、体育设施标准偏低:体育设施管理、科研下作薄弱,制约着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体育设施的服务、利用率较低。新世纪下,许多高中都扩大招生,但是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并没有跟上,僧多粥少,很多学生除了上体育课外就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意识了。体育场管的管理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有的是对一些学生的资格进行限制,这里有弊有利,但是管理制度的方法是还待改善。还有各校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存在一定的难题,很多学校只允许本校学生在场管进行锻炼,对外校的学生实行收费或者“打红灯”,这对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行性大打折扣。盈利性场馆普遍收费教高,因此把想参加运动锻炼的学生“拒”之门外了。

2.目前体育课课程设置缺少健身和体闲娱乐项目 不少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了较好的课程体系如:

学生在校期间可选修1到2门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完全按照竞技教育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上并没有得到响应的跟进。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群众健身和体闲娱乐方式有以下几种:(1)跑步、走步、游泳(2)秋歌、健身操 (3)武术、太极、器械(4)气功、跳绳、踢毽子(5)独轮车、轮滑、滑板(6)网球、羽毛球、乒乓球 (7)放筝、写字、唱戏、唱歌(8)溜狗、钓鱼。目前高中开设的体育项目与这些健身体闲娱乐项目有很大差距。项目少使很多学生失去对自己喜欢的运动的追求,也难以引起更多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很多学生觉得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很乏味的,所以逐渐对体育产生厌倦感。还有很多体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有课程顺序安排的不合理、场地安排的不合理、上课班次安排的不合理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等。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感到力不从心、奔波疲惫。现在在高中就读的学生人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在家被溺爱惯了,而且从小学到高中忙着升学考试,对体育活动不太重视,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女性的素质不好,一般来说,体育课不高。体质健康,从长相看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学习或工作、工作和学习的物质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健康长寿。因此,目前我国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科学技术体系,学生对整个结构的认识现状,体育科学教师,科学合理,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提供一个教案。学生对健康水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体质的健康保健。我国政府与政府对体育教师和学校的认识和解决问题,以及体育教师和学校对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影响。

(1)学生是新世纪体育课的基本基本。第十一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许多原因的目标无法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学生不能成为建立终身体育的好主意,对缺乏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学生对新课标的认识太浅,“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只是许多学生表面上的意思。特别是很多女生在空余时间的时候很少会有想身体锻炼意识。女生怕累,怕出汗。她们很大一部分存在思想上的误区:以为体育锻炼会让肌肉太发达。以至于她们对体育锻炼产生恐惧感。大部分的男生则更喜欢上网玩游戏、打牌等,体育健身偏少。很多学生对运动场管利用高峰期产生恐惧心理,但并没有找到相应的对策进行避免,参加课外锻炼就不了了之。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在时间上和项目上都很缺乏,不是中学生时间上的紧张,而是与动参与与兴趣的问题,还有对体育文化的一种不理解和存在误区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在鼓励课外活动的作用上也没有好好体现出来,以至学生放学后就“放羊”。

(2)校园体育文化的发扬和学习还不够 很多高中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拘于片面,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上没有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有些学校领导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而对于平时的群体性健身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对于多少人参与了体育锻炼也漠不关心。对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爱国爱校和团结精神欠缺一定的努力,在宣传体育文化的力度声不够重视。更多的高中还是把体育文化当作是荣誉和娱乐方面的宣传,而对校园体育文化无形的健康知识,良好兴趣和习惯,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强调偏少。学生也极少能做到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说服和带动他人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三、建设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议

1.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高中体育设施建设计划,主要是在现代设施的教育、培训、比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每个区域的移动力。采用筹集资金的方法,在体育设施建设、教练员、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学校应按时足额地发放体育经费,不断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不应把体育经费挪作他用。加长体育场管的开放时间,合理安排场地的应用,在公益性场馆应该做到全开放,福利型的场馆对学生应该实施最优惠政策,达到双赢状态。对于体育设施和设备的设计可以安排,统一的标准化的现场目录与建设设备,以及设备,以避免竞争的情况,为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废旧和旧的可以找到类型的体育器材和现场,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培训和发展,娱乐,健身各种有效的锻炼的一片“天地”。

2.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1)进一步做好体育重要性的宣传,逐渐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的偏见。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把体育教育列入培养高质量人材的重要内容中。师生共同学习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明确新课标下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高中体育教学除了要注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按照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对初中生的意识、身体素质的培养要学会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一些比较流行的社会必备的运动技能,并确立了终身体育、体能的思想,以及基础知识的基础。

(2)学校可多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和体育文化节,通过这些环节和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感受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各院系多组织一些比赛,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联赛。学校积极联系赞助单位多举行奖励性比赛,增加学生参与的动力。学校条件如许的话,多邀请一些专业的训练队或体育明星来校指导和表演,对学生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给予着重表扬和宣传。积极鼓励学生会等学生自己的一些组织自主开展一些体育类的活动、比赛和体育文化宣传等。

3. 体育课程制度的优化

(1) 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继续完善。高中体育课是分项目教学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学校应该鼓励一些新颖的或传统的项目融入体育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让学生投票确定加开的一些体育课内容,体现学生中的民主。课程的安排要人性化,科学化,时间上的保证和内容上一要充实。体育课尽量安排在理论课前面,防止上完体育课后产生疲惫状态。体育课的密度把握好,最好不要连续两三天都有。

(2)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新课标的评价理论,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几方面参考,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采取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全面了解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动劲。

(3)新课标下对老师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变化。体育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每个高中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重视提高自身的理论技能和心理等素质。 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对培养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体育教师必须是多元化全方位的。作为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更宽领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更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学生各阶段身心特点及教学实际条件,更加科学地选择内容,搭配好教学内容,周密地安排好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种科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教材的知识内涵与健身价值,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彻底改变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信息量少,学生不爱上体育课或被动上课的现象。

(4)在体育部。体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内容丰富,组织工作复杂的任务,以及众多的学生以及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知识、教学方法、手段和大量的练习模型,需要解决方案。在纠错技术,上如锻炼的知识和教学效果上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功课要做。明显的教育强调学生的积极与主动体育系学生教学的平等、和谐、统一、爱的关系。

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使用教育和体育卫生和安全教育。

(5) 教学方法突出生活化、个性化,逐步达到新课标要求。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所以充分认识教学对象的个性,更生活化地实施教学,才能更加激发学生潜能,树立学习兴趣和信心,把单调枯燥的学技术转变为丰富多彩的主体体育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中乐,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针对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识别并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和支持不同个性,对不同个性要采用适宜的方式去培养学习兴趣,并加以引导和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引进磨难教育,逆境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学方法突出生活化、个性化,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

4.注重课外体育文化的培养

注重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情况难以计算,很难组织开展工作活动,近期形成的只有集中在课堂上、课外体育活动。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开设无课类课程,不一定有时间要求,但一定要有学分。如设置一些指导站,在上午和下午,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专业体育指导员,内容可以安排: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游泳和滑冰和滑雪、登山等季节性项目也可以组织和远足活动,没有时间来处理“约束运动”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对于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应该给予学校给予表扬,甚至在学术评价上给予分。同时,学校要积极支持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必要条件。通过课程、课外和自然协调运作的三个层次,单一改变教学活动,拓展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教学空间环境,增加教学实践的灵活性,拓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素质教育和财务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建设新型的高中校园体育文化,要符合学生的成长,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在校园体育文化三个层面上共同发展,强调体育文化制度和体育精神文化层的规划和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生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高中校园体育文化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M]. 杨峰 (《人民教师论坛》, 2009(4):5-7)

[2]当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思考[M].成平 (《散文百家:下》, 2014(11):195-196)

[3]试论新课程理念下中职学校体育课的改革思考[M].李丹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3(2):278-278)

[4]论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M].王秋娥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南京 210013)

[5]社会环境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M].武汉理工大学 王昊

[6]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M].陈伟霖,官钟威文章编号:1007-7413(2005)04-0029-D4

[7] 加强体育设施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高中发展的影响[M].王 辉 (平顶山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平顶山 467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