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涯视阈下大学生实践学分的设计与思考

时间:2024-05-11

陆烨

【摘要】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与生涯视阈下的大学生发展具有协同性。本文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方面进行实践的设计、实施、考核、评价研究。拟提出较为系统、可行的实施方案,供高校参考。

【关键词】实践  生涯  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41-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名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后人检验、传颂。近代时期,众多名家、领导人对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认识来源于实践,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根本途径;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我国领导人***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实践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实践在育人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教育领域越来越被认可与重视。实践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学生成长与教育规律,结合教育与实践,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立足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利用所学应用于实践,并不断扩展实践领域、丰富实践路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我国教育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并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此过程中,实践既是育人的手段也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只强调理论、书本的重要性,忽视实践的价值,易形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化指贯穿一生的社会经历,人们通过这种经验来发展自己的人类潜能并学习文化。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交流、互动、实践,不断进行认知、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成熟。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实践实现自我教育。该行为与生涯视阈下的自我与职业探索具有协同性。华东理工大学把实践分为“引领型、教学型、服务型、认知型、创新型、职业型、自治型”七个类别,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专业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这些素质与生涯视阈下自我技能探索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以及职业探索的内容是吻合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提高与探索,在与社会的接触、实践中进行职业的探索。实践的过程是更加清楚了解自己和社会的过程,是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为将来的生涯决策作准备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实践育人与生涯视阈下育人具有协同性,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各个学校都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华中师范大学的徐艳兰[1]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将现有的高校实践按组织部门划分为四类。分别为教学部门组织的生产实习、教学实习、专业见习等;学工部组织的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毕业实习、自主创业等;学生自我进行的自主实习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育人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1.内容形式单一;2.认识不够充分;3.保障机制难以实现;4.评价体系不科学。

针对现状,研究拟从学工部组织的实践类型着手,拟将实践系统化、专业化设计,科学化开展。按目前情况看,学工部组织的实践主要有主题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其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被设置学分,即大学生必修科目。主题教育实践多为各高校团委(包括院系分团委)组织的主题类系列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一般以集体为单位进行,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活动的组织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能力。勤工俭学,一般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缓解其经济压力并提高学生能力而在校内设置的有偿服务行为。该类型实践并非必修,而是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结合实践的具体情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的必修实践类型为本研究重点探讨的部分。

作为必修类实践,其实践的设计、实施、考核、评价是做好实践的重要步骤。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都分校内和校外,即有的是学校组织的实践,有的是学生自发联系社会资源进行的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实践时间、实践内容总结如下:

类型 志愿服务 社会实践

组织部门 校内 校(院)团委 校(院)团委

校外 志愿者协会、科普中心 企事业单位

时间 特定时间、平时、寒暑假 寒暑假、平时

内容 赛事、大型活动、城市运行、社区服务 调研、支教、挂职服务、实习

一、实践设计

设置学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作为必修科目,应在大学四年里按年分别设置学分。一来提高学生重视,二来便于学分认定管理。

提供指南。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制定实践指南,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解读,对大学生可能进行的实践进行介绍普及并告知要求。指南中按校内校外、按年级、按时间、按内容介绍实践类别。通过介绍,让新生对实践有初步的认识,重视实践,并了解实践的渠道。

二、实践实施

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认真、踏实、能吃苦、真诚等是基本素质要求。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写作、拍摄、电脑操作等是基本能力要求,有些特殊岗位,对外语、急救、专业能力也有要求。定期开展培训、素质拓展是提升服务质量、实践能力的关键。

安全保障。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经常在户外进行,其人身财产安全应得到一定保障。除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普及,提高其安全意识外,必要时候需要为大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为其安全尽一份保障。

物质支持。有些志愿服务和实践涉及必要的成本(如出行等),为了让大学生安心服务实践、解决后顾之忧,学校或相应组织机构应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三、实践考核

实行一学年一考核。每学年由院团委对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公示并报备校团委、教务部门认可后,统一登录上传分数。

根据内容分类考核。对于志愿服务,可设置每学年应完成志愿服务的时数。学生每次服务结束后,由组织或服务部门认定其服务时间。社会实践应按年级按类别进行认定。如大一、大二、大三以勤工助学、调研实践、支教、挂职服务为主,大四以实习为主。由于社会实践多数需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因此,可按次数来认定,如规定:一学年实践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月。

及时公示考核结果。由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考核的复杂性,多样性,考核部门应在考核结果出来时,公示于学生,如无异议再登记成绩。

四、实践评价

由于实践育人与生涯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具有协同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当成为检验实践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是否较早地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路径,并有计划地努力实现,最终对就业的满意度如何,都是生涯视阈下,大学生是否成功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实现就业后,对其职业发展的跟踪调研十分重要。在社会中的表现,自我对岗位、薪资等因素的满意度,学生本人在几年内的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其评价,也是评价实践效果的重要方面。

实践的出发点在于育人,实践的结合点在于育人,实践的落脚点在于育人。因此,实践既是手段也是检验实践效果的方法。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已被很多专家、学者论证,但由于其实施、考核、评价的复杂性,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协作,需要社会各方资源联合,尚能不断拓宽平台、丰富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更完备的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