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魏杨+王杨科
【摘要】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对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高中生物教育过程中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及学生思维习惯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基于存在的问题,以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求异性特征为研究维度,通过生物教学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思维引导策略。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策略性指导意义,可为一线生物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创造性思维 思维引导 思维习惯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14-02
創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具有独特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求异性等特征[1]。新课程标准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
目前,高中生物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基础教育中仍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学教学迄今存在着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倾向。有研究发现:
在课程理念方面,有的教师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忽视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片面追求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方法方面,较多研究教师怎么教,较少研究学生怎么学。更多体现的教师的主导地位,较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很难有质的提升,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强调多记忆。在学习方面,学生形成了学习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态度。只重视高考考查的结论性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评价方面,重知识轻能力,主要以“笔试”为主,以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标准[2]。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组织形式与新课标要求都存在一定的错位点。
2.高中生思维习惯存在的不足
创造性思维有独特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求异性等特征,从这几种特征上看,高中生的思维习惯还存在一些不足。
有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独特性:从高一到高二年级处于较为平稳的水平,二者无显著差异;高三比高二和高一有显著提高[3]。这说明高中生并不会有意识提升自己思维的独特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4]。其实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但是,对解决生物学方面的问题,他们还没有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例如,问学生光合作用受不受温度影响,他们往往会说,不受温度影响。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光合作用受光照、CO2、水、酶、色素的影响,却想不起光合作用受酶活性影响,酶活性又受温度影响的特点。因此,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思维,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广阔和深刻的联系。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高中生习惯单纯的用书上所学原理去解释已知的现象,但如果遇到变式,却不能变通。这是因为他们还存在着思维定势,其思维的求异性不足。面对以上种种存在的问题,生物教师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有效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生物教学中有策略的进行思维引导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生物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采取思维引导的手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引导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础,必须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何时引导,怎么引导?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进行思维引导时必须是有策略的。
1.情境教学,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法,利用他们大量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自身经验对所学知识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论知识,逐步完善理论体系。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二肽。
传统的讲法就是先讲解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指明氨基和羧基的结构,然后告诉学生氨基脱氢离子,羧基脱氢氧根,这样就脱去了水,剩下的部位连在一起形成肽键,这个过程叫脱水缩合,形成的产物叫二肽。这样的讲法,其实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根本不明白化学键是什么,对于里面的氨基,羧基也容易记忘,记混。而且这些分子、原子层面的物质对他们来说还是隔壁抽象的,所以理解起来比较难。
教师可将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与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手的过程类比。两个好朋友见面,两人双手都提着东西,双方见面要握手,必须各空出一只手,将放下手中东西然后握手的过程比作脱水缩合。将两人握紧的手比作肽键,将手拉手的两人比作二肽。这样讲解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肯定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这样基于学生自身经验建构起来的概念是经过思维独特加工而形成的,既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不容易遗忘,同时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得到一定的训练。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知识总带有一定的局限。那么如何解决呢?在教学中应多创造小组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分享个人观点,形成学习共同体。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分析问题,才能促进学生间观点的相互影响,拓宽知识的广度。
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探究实验,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探究。大部分小组讨论的机会都来自于这些探究实验。此外,在课本每节中设有“讨论”或“思考与讨论”这样的栏目,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12页,就提供了几个可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另外,在课本的正文旁边的空白处,有时也会留有一些小问题。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22页留有这样一个问题“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分子形成m条肽链呢?”,类似的小问题,都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开展“问题串教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串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编制“问题串”,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或分组讨论完成,从而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5]。随着问题串的深入,学生的必定随之进入螺旋式深入思考。需做到三点: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科学概念;从学生角度从浅入深设置问题串;利用小步子原则,问题串一定要细化。
例如,在学习分离定律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四条假说,教师则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来引导学生。
(1)为什么生物的遗传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是不是有什么物质控制着呢?
(2)对于豌豆茎的高度来说,有几种性状?
(3)存在两种性状,那么有几种遗传因子?
(4)对于豌豆来说,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代中,有没有不高不矮的?这说明在遗传过程中遗传因子有没有融合?
(5)如果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单独存在,那么F2中的矮茎豌豆的d遗传因子是不是从F1中遗传来?
(6)如果遗传因子成对存在,F1高茎豌豆既有D遗传因子,又有d遗传因子,为何却表现出高茎的特征?
(7)遗传因子是成对的,那么如果父本和母本的遗传因子都传给后代的话,子代中遗传因子会怎么样?
(8)如果要使亲子代间遗传因子数目稳定,那应该怎样?
(9)子代长什么样是父母能决定的吗?这说明配子是怎么结合的?
如果通过这样的“问题串”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如同亲自参与研究一样明白其中的奥妙。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问题串教学”,为学生面对问题能够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发现线索,解决问题提供教学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思维习慣的改变。
4.采用“头脑风暴法”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学习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6],它能使每个学习者产生联想反应,引起学习者间的热情感染,激发个人的竞争意识及个人发言的欲望。所以,生物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思考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人人都想发言,人人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例如,选修三中《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涉及的概念性知识较少,主要反映人们对于现代生物技术的看法。这样的专题最适合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以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全班学生自由分为正方和反方参与其中,学生通过教科书获得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网上广泛搜集资料,整合出具有学生独特认知风格的个人见解,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共同讨论交流,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发展。高中生物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加以实际操练。
三、小结
高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由教师引导,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从创造性思维的几种特征来看,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其实早已发展的很成熟,只不过是没有养成在生物学中使用的习惯。而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正是学生所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这方面的特征。
学生思维发展在某一阶段中是较为稳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尚未成熟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改变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持之以恒的开展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会相应发生良性改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明德.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能力的培养[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2:38-43.
[2]闵莹.高中生物学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34-35.
[3]童秀英,沃建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22-26.
[4]林云彬.浅论数学教学中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73:69,154.
[5]陈元丰,仇敬运.“问题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31-33.
[6]李欢颜.“头脑风暴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6,22(5):1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