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范红霞++安叶青++王凤兰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吸毒问题的现状,为禁毒、戒毒工作提出科学依据。方法:对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95名女性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结果:女性吸毒人员集中在低文化程度、婚姻不幸福、无业以及成长背景不良人群;不良的环境、对毒品的错误认知以及自身人格缺陷等是导致女性吸毒的重要原因;女性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复吸率仍然较高,而心理依赖等是导致女性复吸的重要因素。结论:女性吸毒问题仍不容乐观。
【关键词】女性吸毒人员 女性吸毒问题 复吸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02
近年来我国毒品滥用形势严峻,滥用问题的快速发展,严重侵害个体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幸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1]。这俨然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且吸毒人群也从成年男性向女性扩展,女性吸毒问题日益严重[2]。而女性在心理活动方面具有与男性不同的特征,女性吸毒者有更明显的被动吸食特点,再加之女性自身的特殊性,女性吸毒对社会和家庭的稳定构成了威胁[3]。所以分析女性吸毒人员的特点、吸毒原因和危害以及复吸情况,不仅能够丰富相关研究领域,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戒毒工作的一小步,便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一大步。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随机选取95名女性吸毒人员,根据吸毒者的病史、尿液定性检查和临床观察,诊断均符合ICD-10相关标准。
2.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女性吸毒情况调查表》,涉及年龄、职业等人口学变量特征以及吸毒行为的基本情况。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 88名女性吸毒人员人口学变量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女性中,年龄20岁以下的3人,35岁以下的50人,占56.8%;地域分布上,来自大城市29人,占33.3%,中小城镇42人,占48.3%,农村17人,占18.4%;职业方面:无固定职业人员多达62人,占71.3%;娱乐场所工作人员6人,占6.8%,其余的还包括个体户、农民以及干部等,共计20人,占21.9%;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28人,占31.8%;初中毕业45人,占51.1%,中专、高中11人,占12.5%,大专及以上4人,占4.6%,初中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婚姻状况方面:已婚34人,占38.6%;其中离异22人,占25.0%;戒毒次数方面,第一次戒毒53人,占60.2%;两次及以上戒毒35人,39.8%;复吸情况方面,女性戒毒人员出所即吸人数高达27人,占30.7%,出所一年内复吸的比例高达77.3%。
2.影响女性吸毒的原因探讨
对13名吸毒女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本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对女性吸毒的主要原因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是自身交际环境的影响。此项调查的对象集中在未成年和成年早期女性,她们处于社会化阶段,较易受到同伴影响[4]。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女性吸毒者,在吸毒前多少都交有吸毒的朋友,她们初次接触毒品常常是在朋友(包括男朋友)的怂恿下开始的。比如这一案例,“女,28岁,在与男友交往过程中发现对方吸毒,但当时觉得吸毒应该和吸烟没什么两样。一次来例假痛经,男友说抽几口可缓解疼痛,于是就抽了,后来男友就经常在吸的时候顺便让其吸几口,逐渐上瘾。”。
其次,女性吸毒也与其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5]。比如这样一个案例:“女,23岁,5岁时父母离婚,后母亲改嫁,但继父对她们母女很不好,经常不是打就是骂。每次向继父要学费,继父态度都很不好,一气之下辍学。真正踏上社会,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而且当时因很胖总是受到他人的嘲笑,因此特别自卑。后来一个朋友说,毒品可以减肥,就信了,然后慢慢上瘾”。
再者女性吸毒者大都存在人格缺陷。有研究表明,某些吸毒者在吸毒之前人格方面就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叛逆性、冲动性、报复性、自控力差等[6]。访谈中也发现,有的女性吸毒者染毒原因竟只是和吸毒丈夫赌气。再比如这样一个案例,“女,27岁,吸毒史将近5年,回归社会后,本想好好开始新生活。但母亲每天都要反复逼问其跟谁在一起,干了些什么,有没有吸毒,甚至会闻其身上的味道,于是再次离家出走。正好遇到以前的毒友而选择复吸,其表示一开始本没有复吸,但母亲总是向对待犯人一样控制她,便想着偏要吸给母亲看,以此来报复母亲”。
还有是好奇心作祟。一些涉世不深的女性青少年看到周围的人吸毒时,总想体验一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毒品的危害、吸毒的违法性认识不清。毒品具有较强的镇痛、抑制、催眠和致幻、麻醉作用,最初都是作为药物来使用。因此很多女性吸毒者认为“吸毒吸的是自己的钱,和抽烟一样是个人爱好,不违法”、“吸毒可以治病减肥”、“吸毒是一种时尚”、“吸毒不会上瘾”。
3.影响女性复吸的因素
此项研究进一步调查了影响女性复吸的高危情境,按照被提及次数高低排列,大致如下:①回到以前吸毒的地方遇到毒友,被诱惑;②遇到人际冲突,如与他人发生矛盾时;③心情烦躁、苦闷时;④家人不信任自己以及家庭缺乏温暖时;⑤感情受挫时;⑥身体发生不适或患病时;⑦去娱乐场所如KTV、酒吧、迪厅、宾馆、网吧等;⑧在家里孤独、无聊感到精神空虚时;⑨社会歧视自己时;⑩经济宽裕的时候。
三、讨论
1.女性吸毒人员的主要人口学特征
在年龄方面,35岁以下的占到了56.8%,说明女性吸毒人员年龄结构仍以中青年为主[7]。在地域方面,毒害已由城市女性向农村女性辐射,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渗透。其次,女性吸毒者以初中以下文化、婚姻不幸福、无业者呈明显聚集现象[8],说明女性吸毒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普遍较差,文盲加法盲可能是导致许多女性走上吸毒歧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戒毒次数以及出所后的复吸情况,反映了女性戒毒人员复吸率较高的特点。而且相当一部分吸毒人员害怕承认多次戒毒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如实填写。因此实际复吸率远高于问卷数。
2.女性吸毒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女性吸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身交际环境、不良家庭环境、缺乏对毒品的正确认识、人格缺陷以及好奇心作祟等方面,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已有研究表明,女性涉毒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交际环境(多表现为受毒友引诱)、对亲密伴侣的依附性心理、情感问题(为克服烦恼、挫折用毒品麻痹自己)、个性(发生在低龄女性在青春期的叛逆期中,也有出于追求时髦、减肥等错误人生价值观而吸毒);以及“以淫养吸”、“为淫而吸”等方面[9]。
3.影响女性复吸因素的讨论分析
心理依赖是导致女性复吸的重要因素,女性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很大程度上对毒品仍具有强烈心理渴求,期待再次用药时的快感,在这种驱力下,很多女性难以摆脱成瘾行为,并最终复吸。其次,吸毒人员往往与涉毒的高危人群交往,戒毒出所后,由于人们知道她曾经吸毒而不愿与其交往,由此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再次选择与能让其产生心理平衡的毒友交往,而这些人员往往容易接触毒品,甚至仍吸毒,而当她们看到毒友吸毒时,极易在认同心理作用下复吸。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已有研究表明,吸毒人员对自己“毒友圈”的认同度较高,认为正常的社会群体对自己缺乏理解,因此会更愿意从毒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10]。其次是一些女性出所后感到人生孤独寂寞、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陷入精神空虚和迷惘的状态,此时其自我效能感就会下降,长期下去不仅性格上产生了缺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和转化。在这关键时刻,戒毒人员会再次选择毒品来获得解脱。再者是戒毒意志不坚定,一些女性吸毒人员认为“一朝吸毒就会终身戒毒”,自己也会终身陷入“吸毒——戒毒——吸毒——戒毒”的怪圈而无法自拔,所以经多次戒毒无效后,戒毒信心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如果有不利的因素、前途无望、或遭遇一些挫折和打击而难以承受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复吸。
这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物质成瘾的机理,而且重点是围绕“心理渴求感”等展开。上世纪70年代,有研究者基于快乐主义假设提出了快感——戒除反应理论,认为吸毒者最初的用药行为是受到快感功能驱动,试图尝试“飘飘欲仙”、“忘记一切烦恼、痛苦”等的感觉而引发,而后逐渐产生重复用药行为,而药物的重复摄入引起神经系统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受性和依赖性,一旦停止用药,就会出现“打呵欠”、“流泪”、“全身犹如蚂蚁在爬”等使吸毒者感到不愉快的戒断反应,而戒断反应所引发的一些列痛苦的感觉便成为其再次用药的基本动机[11]。上世纪90年代后,Robinson和Berridg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诱因——易感化模型,认为长期的用药行为,使吸毒者对该类药物产生了神经上的易感化和病理性欲望,从而导致其复吸行为[12]。近年来,Franken提出药物及其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是诱发药物渴求感的认知基础[13]。注意偏向是吸毒人员对相关物质产生渴求感和病理性欲望的一个内在的认知机制。这也能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一些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接触到原来的毒友或者回到原来的吸毒环境时很容易产生复吸行为。
四、结论
众多研究表明,吸毒不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对个体来说也很大的危害,首先,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体,长期吸食毒品可引起呼吸系统等脏器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吸毒还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毒瘾发作时会使人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和自杀行为。而且女性成瘾者一般都会出现月经异常、妊娠机能降低等不良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女性吸毒对胎儿发育和儿童生长会造成严重损害,许多先天性呆傻、残疾的婴儿就是由于母亲吸毒而导致的。本研究显示,女性不仅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清,而且对毒品存在着错误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女性吸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的复吸率较高。因此女性吸毒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拯救这些失足女性,既是挽救她们本人,也是挽救她们整个家庭,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嘉宝,叶拓丽,孙新珺.492例冰毒依赖者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6,22(1):19-21.
[2]孙宝华.女性吸毒的社会家庭原因及对策探究——以女性强戒人员调查为视角[J].中国市场2016,(4):60-62.
[3]万凯化等.422例女性药物滥用者滥用特征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J],2015,24(3):210-213.
[4]范红霞,安叶青,孙雅峰.父亲教养方式与女儿吸毒行为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5,13(5):303-307.
[5]冯武魁.吸毒人员的共性、心理状况及矫治方法[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42-44.
[6]姚建龙.对女性吸毒问题的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6):47-51.
[7]郭慧等.2012年河南省女性药物滥用者流行病学描述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24(3):214-217.
[8]李冠军等.“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2):126-130.
[9]王祎,徐公社,倪晓峰.社会背景视角下女性涉毒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3):81-87.
[10]董开莎.戒毒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与心理健康的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3):224-227.
[11]沈模卫等.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和负性生理线索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6,29(6):1287-1290.
[12]Robinson,T.E.,Berridge,K.C.Addiction[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3,54:25-53.
[13]Due,D.L.,Huettel,S.A.,Hall,W.G.,etal.Activationinmesolimbicandvisuospatialneuralcircuitselicitedbysmokingcues:evidencefrom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American Journalof Psychiatry,2002,59(6):954-96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