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梁少锋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地方习俗文化当中难免存在一些陋习,我们在将地方习俗文化渗透到政治教学当中时必须科学理性地加以分析,择其善者而用之。具体来说就是要取材于生活,引导学生汲取地方文化的优秀基因;注重实践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突出人文性,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增强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与继承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关键词】文化生活 实践性 人文性 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2-02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共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而生活是这四个模块的逻辑主线。地方习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当中自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地方习俗文化涉及到经济、意识、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也就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方习俗文化当中难免存在一些陋习,我们在将地方习俗文化渗透到政治教学当中时必须科学理性地加以分析,择其善者而用之。在此,笔者就以文化生活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将地方习俗文化渗透到教学当中。
一、取材于生活,引导学生汲取地方文化的优秀基因
生活是教育的最好方式。来源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地方习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依据新课标理念,将地方习俗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政治学科知识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疆,境内生活有汉、壮、瑶、苗等12个民族,蕴藏着丰富、多元的习俗文化,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节日,相关的庆典活动也集观赏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蚂拐节”、仫佬族的“坡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在《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到生活当中了解家乡地方习俗文化的多样性。以笔者所在的上林县为例,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以渡河公节、龙母节、达努节、万寿节、木山陆圩传统庙会、灯酒节为主题做社会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拿到班内课堂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调研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壮族人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从民族风谷、节日习俗和传统礼仪当中感受人们对自然、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与纪念,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中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富足、安康。这些浓郁的地方习俗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的文化生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将地方民俗文化渗透到文化生活教学当中,可以使学生由自己的生活入手洞悉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汲取地方文化的优秀基因,萌生浓浓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注重实践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按照新课程标准,高中政治课一改往日重视理论教学的做法,而是使课程的实践性大为增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充满着地方习俗文化,这便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
上林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后花园,是以壮族为主的县份,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的关注。提起上林,就必然要涉及到木山陆圩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人们都可以到上林县木山乡参加木山陆圩传统庙会,观看独俱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山歌对唱、师公舞表演,甚至还会看到斗牛、斗马、斗鸡、打陀螺等多种传统民间活动。热闹异常。类似的这种民俗活动都极具本土特色,无一不是宝贵的政治教学资源。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到回到生活当中“采风”,寻找司空见惯的习俗背后的“学问”。
在让学生回到生活当中“采风”时,我们首先要制订好计划,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其次,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小组,自由确定研究主题;再次,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实地采访、图书查阅、上网搜索等多种信息获取渠道,全面了解地方习俗文化的“前世今生”;最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践成果的整理,并通过手抄报、辩论会、图片展等形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了解上林民情民俗、历史风貌、民间艺术等地方习俗文化的同时,学会自主搜集、提炼和分析信息,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较强的主动探究能力。
三、突出人文性,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文化生活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对人类精彩文化的感悟与了解,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感知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将地方习俗文化渗透到文化生活教学当中,将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地方习俗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规范,并且是人们接触最早、用得最多的社会规范。尽管人们的行为举止会随着生活环境而发生变化,但在说话办事和接物待人过程中总会留有家乡地方习俗文化的影子。对于上林县人来说,从一出生就注定与歌舞为伴。不管是在三里镇、乔贤镇,还是在塘红乡、镇圩瑶族乡,抑或是在西燕镇、巷贤镇、大丰镇,各种各样的唱腔都是上林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上林人会在周围人的影响下,自觉地学会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庙会之上对唱山歌也成为上林人交流思想的最好方式之一。而正是载歌歌舞的传统习俗,使上林的青少年学生继承了祖先在衣食住行、农工医商等方方面面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又使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地方习俗文化的传承者。
当然,地方习俗文化是在漫长的时间当中,历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才对人们形成影响的,并且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更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因此,我们在文化生活当中渗透地方习俗文化也应该应该树立长远意识,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四、增强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与继承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当中,单独将文化生活列为一个模块,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地方习俗文化就是让学生重新体会家乡人民在漫长历史过程当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完成文化财富的继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上林县三里镇的姑娘们总会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到了五月初五傍晚,村里的所有人都会吟咏着古老的祈祷词将渡河公放在小木船上,点燃蜡烛,让他顺着清水河自由漂流。而渡河公所体现的不正是上林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吗?古往今来,我们的婚丧嫁娶、时令节庆、人生礼仪总在不断地变化,与时俱进地移风易俗随时都在发生。正如有一句话所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让地方优秀习俗文化走进政治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完成地方习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另外,我们在选择和传承地方习俗文化时,还应该坚持开放性的思维,应该突破本地习俗文化资源的限制,大胆吸收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祝大桥.高中文化生活资料二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3):60-61.
[2]王嘉炜.高中《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框题的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王文娟.本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中的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龚菲菲.高中政治课地方素材资源的案例式利用——以“文化生活”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1):12-13.
[5]姚强.农村高中《文化生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苏州大学,2009.
[6]刘霞.高中《文化生活》模块实践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