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

时间:2024-05-11

蒋国银

2013年10月的一天,笔者在初一年级的两个任教班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来到学校一个多月了,学校的哪些人、事、物、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同学们发言十分踊跃,谈人绘形绘声,说事感情真挚。有些同学还与小学进行比较,突出新老师、新同学、新鲜事所留的印象深刻。令笔者感到吃惊的是:两个班中无一人说到新校园中的物、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常说: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是,学生来到校园时间不长,为什么“陌生的地方也没有风景”呢?这与学生平时“熟视无睹”“走马观花”的习惯有关。对于身边的事物,往往习以为常,不去观察;节假日跟随家长观赏风景名胜,也常常跟着“导游”蜻蜓点水一般匆匆而过。总之,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没有驻足思考的时间,没有融入自然的情致。

因此,多角度描写景物,应当先从多角度观察景物开始。

怎样多角度观察景物呢?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定点观察,即在一个适合的固定位置观察景物。要注意观察的视角,包括远、近,动、静,俯、仰,整体、局部等。要调用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要适当作观察记录,或拍摄照片、视频等。当然,在观察景物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因追求视角独特而冒险去不安全的位置;要慎用味觉,不去品尝不洁物品。二是移步换景,即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要根据景物的特点,设计一条观察的路线。在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的过程中,要在合适的位置停下来作定点观察,因为移步换景离不开定点观察。

在观察景物之后,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呢?2014年9月的一天,笔者与南京市中华中学初二(1)班的同学来到瞻园,观察这“金陵第一园”并写作观察作文。下面,笔者以这次观察与同学的习作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

先说说“定点观察”。

我们来到瞻园的核心景区——静妙堂。在堂前的观景长廊上,同学们观察了“北假山”。请看单文婧同学描写北假山的文字。

静妙堂之悟

“静妙堂”这三个字赫然出现在我眼前,古朴而又美丽。

此时此地此刻,我正在瞻园的一隅欣赏着飞瀑、怪石、池塘。雨后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如洗,闪闪发亮。裹挟着小水粒的空气在我身边飘浮着,顽皮地将我裹进大气中,并将大气变得湿淋淋的,好似和眼前的池塘融为一体。

哦,说到池塘,别人眼中阴森森、毫不美观的水草,在我眼中是那么的可爱。从上面往下看,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水中森林,鱼儿们像欢乐的孩子一样,时而快、时而慢地在“森林”中穿梭、嬉戏。

鱼群领着我的眼来到瀑布下,水花飞溅,飞溅在池水中,飞溅在岩石上,也飞溅在了我的眼中,好不热闹。飞溅的水流磨平了岩石的棱角,冲走了周围的水草,漾起了无数的水花,好不热闹。

可是,如此热闹,为什么叫“静妙堂”呢?

老子的道家学说提出过“上善若水”。水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水性柔弱,能方能圆,无色无味,但坚可穿石。或许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静妙堂”中思考“大道”。水或许就是他思考的对象。他在飞瀑的喧闹声中感受、探索着“大道”。如果说“大道”隐藏在水中,那么,静也许就隐藏在这喧闹之中。

或许这就是飞瀑之静,水之妙。

这篇习作运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等观察视角,使所写景物富有层次感。妙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引用老子的学说,使文章富有文化韵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抓住了静妙堂的特点——“静”和“妙”,突出了重点的景物——水。由此可见,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将定点观察的成果体现在文章中,比如观察的视角、调用的感官等。其次,不能面面俱到地将观察记录上的素材照搬到文章中,而要有所取舍,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重点的景物。当然,习作还从现实之景延伸到了想象之景,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再说说“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的基础是定点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有鉴于此,在观察完“北假山”正面之后,笔者将同学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在“北假山”的山脚、侧面、背面和山顶进行了观察。根据观察记录,写200字左右的观察作文,要求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请看四个小组的习作和组长的推荐理由。

1. “山脚”组推荐习作

一笔浓墨带有飞白似的附壁劲松,横在眼帘,镌刻在瀑布边。松针上缀着玲珑剔透的水珠,水珠微微颤动,哦,是瀑布。虽不及真景之气势,但隐蕴真景之神韵。

松边的瀑布,水飞流直下,自然地分成三股,与假山起舞,又如给假山披上了白色的绸缎,美不胜收。瀑布飞入池塘中,水花四溅,形成涟漪。涟漪交会,有如百家点灯。

墨绿色的池水下,隐约有鱼影穿过,拉开帘幕似的浮萍。瀑布溅出的水波抚过睡莲,睡莲与浮萍痴缠。水波渐平,如镜。睡莲平静,我的心亦平静了。

推荐理由:这篇习作语言优美,重点描写瀑布,视角由动转到静,还写出“我”的心情。

2.“侧面”组推荐习作

在侧面观察时,似乎比正面静了一些。

这里树木丛生,花草美丽,但是又并不显得拥挤,因为这里有一小块空地。空地中有一块石头,灰白色的。四周棱角分明,中间却是平的,可以让人坐下休息。这块石头看上去并不美丽,不似瀑布下的石头那么圆润光滑,没有融入假山正面的美景,在这里面安安静静的,似乎是“无为”之举。但试想,夏日午后,如静坐此石读书,看树影婆娑,何等妙哉!

庄子说,“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比起正面装饰瀑布的石头,对我来说,这块更“有用”,它就像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值得我尊敬。

推荐理由:这篇习作重点写一块石头,并与北假山正面的石头作对比;引用庄子的话,显示出宽广的知识面。

3. “背面”组推荐习作

转入假山的背面,只见葱茏树木之中,假山林立。或高或矮,或胖或瘦,相映成趣。它们若单独摆放,不一定能引人驻足。可把它们放在一起,便成了配合有致的艺术品。山石上星罗棋布地满是小洞,深深下陷,沧桑而有力,宛如老人深邃而坚定的眼。

在树木遮掩下,它们无声无息地静立着。这里,一切都是平静的,只听到风吹树叶的喃喃细语。在这里,人们面对这些怪石,试图去看懂它们,理解它们,心情也不自觉地平静了。

推荐理由:这篇习作抓住了假山背面的特点——静,写出了假山之间的配合之美,比喻句比较生动。

4. “山顶”组推荐习作

从山顶往下俯视,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身旁有一棵松树,雨后温润的空气使松针上挂满了水珠。听,耳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环顾四周,原来是瀑布的声音。瀑布像一个孩子一样,欢快地唱着歌儿。潺潺的水奔流不息,透露出生命的活力。乍一看,似乎看不到瀑布的源头。

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浸满了雨后的清新,润润的。往前方看,望到的是静妙堂褐红的屋顶,给人一种端庄大气之感。

推荐理由:这篇习作重点描写山顶瀑布的水流,写出了雨后景物的特点。从修辞上看,有引用,也有比喻,比较流畅。

表面上看,这次分组观察还是在作定点观察,学生习作也只是定点观察描写景物的巩固和深化。其实,这是为移步换景观察打下基础:当我们观察瞻园北假山时,可以设计一条观察线路,从正面,到山脚,回到侧面,再转到背面,最后登上山顶,在这些位置作定点观察,就可以多角度地观察并描写景物了。为了使同学们有更为具体的感受,笔者播放了“北假山”视频,并现场配音解说。解说词内容摘选自学生习作,画线部分为笔者现场添加。

秋风,细雨,静妙堂。飞瀑,怪石,池塘。雨后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如洗,闪闪发亮。北假山正面的瀑布,水花飞溅,飞溅在池水中,飞溅在岩石上,也飞溅在了我的眼中,好不热闹。飞溅的水流磨平了岩石的棱角,冲走了周围的水草,漾起了无数的水花,好不热闹。瀑鸣池更幽,静也许就隐藏在这喧闹之中。

踏上一条黑白相间、造形有致的鹅卵石小道,抚峭壁,探石阶,来到山脚。抬头便见松边的瀑布,水飞流直下,自然地分成三股,与假山起舞,又如给假山披上了白色的绸缎,美不胜收。瀑布飞入池塘中,水花四溅,形成涟漪。涟漪交会,有如百家点灯。墨绿色的池水下,隐约有鱼影穿过,拉开帘幕似的浮萍。许是嫌秋水凉了,鱼儿躲到山洞里安静地午休去了。水明洞暗,相映成趣。瀑布溅出的水波抚过睡莲,睡莲与浮萍痴缠。水波渐平,如镜。睡莲平静,我的心亦平静了。

回到岸边,顺着一条洁白的鹅卵石道路,来到山的侧面。这里树木丛生,花草美丽,但是又并不显得拥挤,因为这里有一小块空地。空地中有一块石头,灰白色的。四周棱角分明,中间却是平的,可以让人坐下休息。试想,夏日午后,如静坐此石读书,看树影婆娑,听瀑布吟唱,何其妙哉!

走上一条古朴的青砖小路,转入假山的背面,只见葱茏树木之中,假山林立。或高或矮,或胖或瘦,相映成趣。山石上星罗棋布地满是小洞,深深下陷,沧桑而有力,宛如老人深邃而坚定的眼。在树木遮掩下,它们无声无息地静立着,像哨兵,像雄狮,守护着静妙堂的静谧。这里,一切都是平静的,只听到风吹树叶的喃喃细语。在这里,人们面对这些怪石,试图去看懂它们,理解它们,心情也不自觉地平静了。

从假山背面顺着石间泥路攀援而上,便来到山顶。听,耳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环顾四周,原来是瀑布的声音。瀑布像一个孩子一样,欢快地唱着歌儿。潺潺的水奔流不息,透露出生命的活力。乍一看,似乎看不到瀑布的源头。瀑布的源头在哪儿呢?原来是一泓清泉。清泉汩汩而出,使得瀑布生生不息。清泉缓流,瀑布急泻。清泉的静,换来了瀑布的动。清泉是母亲,瀑布是孩子。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这般调皮,清泉总是充满歉意地望向静妙堂,而静妙堂总是默默不语,会心一笑。

这篇即兴而成的解说词在段落的开头体现路线的变化,即游踪。全文围绕一个总的特点,即 “静妙堂”的“静”来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的“静”和人们心情的“静”。可见,在移步换景过程中应当适时作定点观察。描写时可通过游踪将“定点观察”串连成“移步换景”。要注意突出景物总的特点,全文围绕这一总特点展开。

当然,这次移步换景观察与写作的对象仅限于一个景点——静妙堂的北假山。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常常不限于一个景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瞻园,选择静妙堂的西假山和南假山,甚至对整个瞻园作移步换景观察,抓住一个总的特点,依次进行描写。END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