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

时间:2024-05-11

孙东霞

【摘要】教学目标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人有目标赋予了人生活的意义,课堂有目标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意义。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三方面——高视角全局规划;切实以学生为主体,量体裁衣定目标;教学目标设计要避开弊端——阐述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既要考虑学科的要求,更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只有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全局规划     学科性质    文本类型      量体裁衣    避开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5-0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与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

这是今天最为流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模式。这种模式看起来很全面,它似乎克服了以前我们单一追求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偏向,然而,这样的设计也容易给人以误导,似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平行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一步步地去实现各自的目标。于是,有老师这样质疑:难道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也要像知识与技能目标一样去学习、去训练?

提出三维目标是我们理解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但这三种目标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值得认真思考。他们三者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具体设计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枝叶”,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根茎”,这样就构建了一幅“树状”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要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制定有效的目标,需要做好下列研究:

一、高视角全局规划

1.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是语言性。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表达及其使用的意义。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运用语言。(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出文化的味道——文化传承,看到文章背后的历史、价值观、人文精神、思想和思辨。(2)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钱理群教授在《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写道: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价值的,他必须是“生命在场”的阅读。(3)让学生受到感动,达到情感共鸣。所谓高级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要从作品中获得感动,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学生,进而让学生有意识、有能力主动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情感的共鸣。(4)发现美、感受美不仅需要训练和指导,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需要相应的体验和思考,获得美的熏陶。

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其核心是较为典型的“经验性知识”,这些学科以经验、体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认为:语文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不是逻辑递进的,而是反复扩展、回环滚动的。其效果如水中养鱼,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吃了西红柿脸就变红,吃了乌贼鱼脸就变黑的。语文的学习,尤其是阅读和写作,必须建立在足够多、足够丰富的文本体验和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确定每册语文教材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类型。

王荣生说,根据我们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学习经典的丰富蕴涵;“例文”——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学习其阅读过程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3.规划全册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每一课时的教学并不是孤立、脱节的,今天的所教内容既是昨天的延续,又是明天的铺垫;今天所采用的方法可能是为了弥补昨天的不足,也可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理解。

规划思考课堂教学目标,有两个基本要求:首先,规划思考的要旨是要使分目标与总目标一致。课时目标指向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指向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指向总目标,从而使每一节课都指向总目标,实现同向用力,不能像天鹅拉车,各顾各。其次,设计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做到“既见林又见树”。

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可以根据学科基本功简化为两条主要的“数轴”:教学内容——知识目标“轴”和获得知识方法——学生能力发展“轴”。

4.目标体系要列出清晰的纲目

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结果,又要考虑过程。首先、教学目标必须是全面的。其次,各种目标是相互联系、依存的。再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切实以学生为主体,量体裁衣定目标

1.站在学生角度而非教师角度确定目标

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难度过大,因为高考难度在0、5左右,我们平时的教学、测试、练习都跟着高考走,结果不仅对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也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学习的过程包括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等几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理解性目标相对容易实现,而掌握和应用环节对学生要求较高,不容易实现。从一个较长的过程来看,我们追求学的更难,其结果是学得更少,学习效率更低。高难度的学习内容也是迫使教师“满堂灌”,难以抽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吸引力。我们仅仅依据教材,而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麻烦,因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未必适合学生。

备课时要“备”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脱离学生的实际的教学目标怎能奢望让学生实现它呢,其结果只能是只有少量优等生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两极分化也由此产生。所以制定教学目标要优先考虑学生,优先考虑学生的关键是教学难度要能够适合学生。

2.降低难度系,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定目标

(1)分层定目标

常见分层。①依据学习对象情况,将学生简化的分成高、中、低三种。②要求上分层。课本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教学知识内容我们不能筛选,但,某个知识点,我们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理解,而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要求他们掌握和运用。这样有利于各个层面的学生达到目标。③目标内容上分层。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或者运用内容,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或几节课就完全达到目标,筛选、开发习题,按照学生的层次来选择和安排,让学生巩固是必要的。

(2)降低两类特殊身材人的目标

特殊身材的人——非常优秀的和学习有些困难的,对此要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不同的兴趣、差异的思维方式来安排“特殊的学习内容和和设计“特殊”的学习方法。

第一、降低学困生的目标。听不懂,跟不上,上课没法上,常常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的“弱势群体”。教师必须保护他们。不然,大量的学生得不到锻炼,这样的课堂怎能算作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要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设定目标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在测试的难度上要大大降低。有一所高中,要求平时和期中、期末考试的难度都降到0、8以下,很多老师不理解,“那么低的难度,岂不是很多学生都要考满分?”一开始很多老师质疑。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降低测试难度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信心有极大的正面作用,这所学校的成绩也因此而大幅提高。

第二、降低被拔了高的个体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清醒:学习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过于拔高,不能兑现的目标,就会增加学习的压力,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学生就会厌学。“涨价”的目标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目标与考试结果总是存在差距,建议锁定目标要适合,让优秀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即可。

三、教学目标设计要避开下列弊端

1.假、大、空型目标

不具体、过于宽泛的教学目标只能让目标成为泡影。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设计的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是可以开发成任务的。比如,有一节语文记叙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这样的目的显得过于宽泛,过于宏伟,其结果难以实现。可改为“掌握本节课的主旨大意”、“掌握几个重点词汇的用法”、“体会祥林嫂淳朴、善良、麻木的人格特色”等,我们可以通过测评来检测目标实现的程度,可测量的才能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

2.未指向学习结果的目标

区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有必要的。它们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教学目标是计划和预设要达到的结果,常用熟悉、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来界定,如“实习某个概念”、“掌握某个方法”、“能够运用某个原理”等,其中熟悉、理解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而掌握和运用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些只要求熟悉、理解的目标不能盲目拔高。而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事项,是过程、是动态的;安排学习任务常用预习、学习、复习、写作、实验、回报等词汇,如“预习课文”、“学习第几章第几节”、“复习某某知识点”等。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习结果,而不是关注过程,不能把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

3.没有课型区别的大一统模糊目标。

区分不开教学与讲座;毕业班的课与非毕业班的课;新授课与复习课的目标。例如: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区别:学习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掌握、应用、创新等几个环节。新课的目标侧重在学习的前期阶段,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因而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入和清晰的讲授,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体系是新课的重要任务。复习课的目标侧重在学习的后期阶段,让学生掌握和应用,教师需要通过归纳和演绎、图表和文字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清理知识脉络,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达成巩固和掌握。

4.主干旁逸斜出的出走型目标

每节课只能有一个明确的主干目标,如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而非槐树旁逸斜出。

有位同仁语文教师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尝试读写结合。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阅读课教学,读完之后,就立刻开展写作训练。表面一看这样的改革很有创意,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目标多且重量相当,无论是读的任务还是写的任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都不是在短短的半节课的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阅读的任务上,就不得不赶着去写作。两者都刚暖了身子,没有进入“状态”,下课的铃声就响了;都是“走马观花”。其次,目标多头,课堂教学在多个目标相对应的多项教学任务之间频繁切换,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阅读和写作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干”,其结果是两个“主干”都变成了“枝丫”。

如何将上面的课上成读写结合好的课。笔者做过试验,教学任务可定为是阅读《故都的秋》,然后仿写一篇介绍家乡秋天的短文。教学流程可设计为:预备写作词汇——读课文、仿写描写秋的句子——分析课文、掌握描写抒情类文章的结构——写作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的完成写作教学中各项任务。到了课前,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了一篇短文写作任务,而且完成的质量相当高。为什么这堂课的读写结合就成功了呢?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两点显著区别:一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写作这个“主干”任务,读是为了写而准备;而前者教学目标有两个,又要掌握阅读,又要训练写作。二是这堂课的读和写找到了结合点,阅读短文中的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都为写作训练做了铺垫;而前者没有找到结合点,读的和写的关联性不强。可见,无论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我们的课堂“主干”教学目标都不能被削弱,避免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干”节外生枝尤为必要。

5.把握循序渐进的规律

小时候看妈妈做美味干咸菜,原来无味,水吟吟的、寡气的大白菜,妈妈将它切成瘦瘦的一小段一小段,然后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到成为半干的丝丝为止,然后放进罐罐均匀的撒盐、放姜片、蒜瓣等调味品,再用盖子密封紧,让它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用菌霉变,一两个月后,打开罐子,香味扑鼻,十分可口。看来有很多东西,要使它发生质的变化,非得经过一段漫长的变化过程不可,“欲速则不达”。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有时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这就得分布要求。

如何分布?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理解、模仿、操练、巩固、应用等几个环节。在同一课时内,制订多重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①呈现熟悉:认识理解新知识目标。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是这么回事”,认识目标就达成了无需当堂巩固或应用,接着转入下一个目标。比如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学生熟悉了这些文字、会读、“面熟”,就够了,在这节课不强求学生会背诵。②温故知新:巩固旧知识目标。上一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已经熟悉、理解了,但还处于“半生不熟”状态的知识。以学文言文为例,前几节课已经学过这些词了,这节课再开发些活动巩固一下。③熟能成巧:应用熟练知识目标。复习熟练知识最好的方式是应用它,让学生在应用性活动中再次加深印象,增加熟悉程度。多重的教学目标体系,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应用,能够起到分解重点、难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王跃著.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2014:04重印)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6(2013:03重印)

[3]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4]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9(2013;4重印).

[5]王建宗.《防止教学的两个缺失》.北京:现代教育报2013:5.

[6]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赵希斌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03:4月

[8]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2.

[9]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