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栾云鹏
【摘要】分析了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具体表现及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简单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培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表现及成因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择业就业。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研究。
一、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特点是自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害怕竞争。这部分大学生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一旦中途受到挫折,再也没有勇气迎接新的挑战。而当他们看见周围的同学纷纷先于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时,自尊心便会受到刺激,从而对就业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怀疑自身的能力,继而更加自卑。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情绪,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大学毕业生焦虑的问题包括: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待遇好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过多,自己希望渺茫;自己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不足,不知能否通过面试考核;女生担心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拒绝等。
(三)盲目从众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一个最突出的行为表现就是从众,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一味的服从多数,跟随他人的脚步走,忽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例如,有的大学生盲目跟从被的同学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却不分析是否适合自己。
(四)抑郁心理
大学生在实际的择业过程中,如果屡遭用人单位的拒绝,内心的期望和现实的结果不一致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时间一长会导致身体消瘦,饮食失调,心理压力增大,严重的还可以升级为抑郁症。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就业环境
第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等院校自扩招以来向社会输出的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与此同时,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地增多,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态势,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恐惧自卑、盲目从众、依赖求便等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
第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一些大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产生攀比、功利等不良就业心理,在求职时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盲目追求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忽视个人对职业兴趣和爱好,忽视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能力等方面,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而且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失衡。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高校人才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有些高校对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工学类专业无法招收更多的大学生,而对于那些社会需求量较少的文科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最终造成大学生结构性过剩,使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落后。我国现阶段就业环境处于紧张之势,加之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尚属起步阶段,指导课程滞后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无疑地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增加负担,使其对就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也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就业心理准备。
(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更多的溺爱,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听从父母安排,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没有吃苦受累过。踏入社会后发现周围并没有集所有的宠爱于一身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难免心理产生落差,产生心理压力。
第二,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大学生还未踏出校园,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对社会缺乏全面的了解,加之自身能力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自我意识往往不够全面,一旦大学生步入社会,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的发生,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产生恐惧、自卑等不良就业心理。
第三,缺乏自信。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忧心忡忡,这种心理对人的思维活动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缺乏竞争勇气,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会面试,心理忐忑不安。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首先,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政府不仅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创造更多的社会岗位;而且要加大人才调控力度,鼓励大学生去非公有制企业寻找就业机会。此外,还要适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创业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项目选择、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其次,完善就业市场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市场间的沟通协作,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再其次,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最后,畅通社会就业信息传递渠道。
(二)强化高校的教育主导作用
首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认识,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樹立基层就业、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再次,完善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意识培养。最后,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首先要培养自我认知调节,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外部就业环境。其次,要注重意志品质培养,明确自己每一个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正确对待各种挫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磨练意志。最后,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肖少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凤,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