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张晓华
梁漱溟是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梁漱溟多次到重庆推行其乡村建设主张,他还常来北碚小住及活动。他“通过改造乡村、复兴文化进而改造社会政治体制”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四川乡村建设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办学思想,他也一直关注着学院的命运,对学院的创建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一
二十世纪初,在封建地主的剥削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农村经济趋于崩溃,无知、饥饿、疾病等困扰着人们。受美国乡村生活运动的影响,一大批熟知中国传统文化而又务实的爱国知识分子从教育农民、改良农业技术、组织乡村自治等方面入手,在全国各地兴办乡村建设实验区,开展乡村建设研究,形成一股强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希望通过乡村建设运动,救活旧农村,挽回民族危机。而梁漱溟便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0年,梁漱溟正式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口号并进行理论探讨。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进行乡村实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组织之一,山东邹平也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中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往学习参观。
在梁漱溟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重庆的巴县、涪陵也积极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其它还有杨励坚在巴县南泉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等等。这些乡村建设实验的开展,开创了重庆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二
巴县、涪陵的乡村建设引起了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即川政主持机构)秘书长李公度的重视。1932年,由于防区扩大,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决定由川东共立师范学校筹办乡村建设学院和中心实验农场,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农业的人员来建设防区各县乡村。李公度指示涪陵县长谢子厚推荐专家办学。1932年,在谢子厚的推荐下,张俶知、赖伯钧被聘到川东师范学校,在那里先期办起大专性质的乡村师范专修科,为建立乡村建设学院进行前期准备。张俶知任专修科主任,赖钧伯任川东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随着学校机构的扩大和师生人数的增多,原校址已不能满足需要。1933年春,学校先后在龙隐镇(磁器口)租地700多亩作为新校址及农场,接着又在凤凰山购买了800多亩地正式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中心农事试验场。1933年2月,乡师专科正式迁入磁器口新校舍。张俶知和赖钧伯编制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法及组织大纲》,报四川善后督办公署。1933年7月,四川省政府颁发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法及组织大纲,正式成立四川省乡村建设学院,以乡村师范专修科为该院专修科,原设凤凰山的中心农事试验场为该院农场,是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院长和场长均由川东师范学校校长、21军政务处长甘绩镛兼任,而实际上由梁漱溟的学生张俶知和赖钧伯具体负责。梁漱溟另一学生王平叔亦曾在乡建院执教。1935年甘绩镛调任省民政厅长,由21军政务处副处长高显鉴接任院长。
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是梁漱溟学生遵循其乡建理论筹办的,学院成立之初即礼聘梁漱溟先生担任指导顾问,梁漱溟本人也一直关注着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的命运,对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颇多贡献。四川省乡村建设学院的办学思想深受梁漱溟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计划、研究实验办法等方面也都效仿梁漱溟所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学院还几次邀请梁漱溟到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作专题报告或学术讲演。1936年,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组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该院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独立的师范类公立学院(另一所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之一。虽然改名为教育学院,但是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仍主要服务于乡村建设。当时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占地面积约1700多亩,农场占地1200亩左右,是当时四川省内农村技术推广及农产品优良品种推广的重要场所。1940年还设有乡村建设实验区、嘉陵小学等附属单位。当时到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任职和支持事务的乡村教育家主要有:梁漱溟的学生张俶知、赖钧伯,陶行知的学生张宗麟,以及陶行知的好友邵鹤亭等。
三
这一时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聘请了一些知名学者来院任教授,到1945年秋先后有17人被聘为专任教授,有10余人被聘为兼职或特约教授,同时也常邀请国内著名学者专家来院作专题报告和学术讲演,如梁漱溟、马寅初、洪深等。高显鑑院长对对身为乡村建设领军人物的梁漱溟极为敬重,在他任院长期间,曾几次邀请梁漱溟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讲学。
1938年暑假,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了暑假农村服务团,深入到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抗战救亡工作、宣传乡村建设、劝导农民改良农产品,增加战时农业生产等等。当时几乎动员了全体同学参加,鉴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与农村生活有天壤之别,为了使这次抗战宣传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学校举行了“短期农村服务讲习会”,院长高显鉴聘请梁漱溟、马寅初、汤茂如等国内名流学者主讲农村社会调查、农事推广、乡村卫生、抗战建国等诸多问题,让学生大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与训练,有力地推动了服务活动的开展。梁漱溟曾在歌乐山乡村建设社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暑假农村服务团讲了几个专题,主讲农村服务理论与实际等问题。
1939年1月,梁漱溟再次应邀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讲学。当时正逢“四川教育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刚刚创刊,高显鉴院长邀请他为“四川教育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题写刊名,梁漱溟欣然应允。
四
北碚的自然环境和卢作孚、卢子英兄弟治理下的社会环境给了梁漱溟很好的印象。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梁漱溟又以国民政府参政员身份多次前来北碚指导工作。1946年当国内和平无望时,他更是定居北碚,潜心著述和办学,对北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贡献颇多。
1941年初,他将前一年在璧山创办的勉仁中学迁来北碚,并创办勉仁书院。1946年,他又在勉仁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改名为勉仁文学院。1950年,梁漱溟将学校献给人民政府,勉仁的教师,除三位跟随梁漱溟去了北京外,其他教师如吴宓、李源澄、邓子琴、等都先后转入了西南师范学院。
梁漱溟为勉仁文学院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滋养着后来者。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将继承先贤遗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農村做出应有的贡献应。
【参考文献】
[1]杨孝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念及其在重庆的影响·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总第168期。
[2]梁漱溟:缙云山下的人生驿站http://blog.sina.com.cn/
s/blog_,3f6a436a0100d7im.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