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11

韩姣燕

【摘要】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新诗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体现,近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经过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努力,中学新诗教学和研究在艰难前进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本文希望通过探讨中学新诗的教学策略,为中学语文新诗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 新诗教学

新诗是承载诗歌文化的重要分子,跟古典诗一样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由于新诗没有严格的字数、押韵、平仄的限制,较古典诗更加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诗意地生活,用诗表情,因诗达意。既然如此,中学语文要更加重视并不断地推进新诗的教学了,由于新诗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古诗,下面笔者结合实践并通过总结优秀的教学案例来介绍一些有效的新诗教学策略:

一、以读带讲,反复诵读

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诗歌教学更是如此。当然,诵读不是把作品的内容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简单行为,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言语活动,读者在诵读的时候对语言进行了心理建构,把赋予了个人的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文字外化为声音,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聆听诵读,也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欣赏中深化体会。

在《沁园春·雪》的一个教例中,一位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始、讲读和收束阶段,在讲读阶段,分为八个步骤——教师激情诵读、听配乐录音朗诵、教师激情诵读、全班同学朗诵、男生女生分别诵读上下阕、师生背读、学生演示诵读、学生自由表情朗读并背诵;收束阶段,几位同学朗诵,现场录音、播放、比较,课后作业是让每个同学课下朗诵、录音并品评自己的诵读。整个课堂设计简单明确,将诵读作为教学的主线,所有的“鉴赏”都为“诵读”服务,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词的情感、节奏、气势、意蕴等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得出,而是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自己品味出来。课例中的诵读,形式多样,调动了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不仅仅是几个“大胆”学生的舞台,这克服了大多数课堂的机会不均的弊端。另外,每个学生课外的朗诵、录音和品评,可以切实地深化并提高学生的感受,这一方法独特,值得推广。

二、异同对照,比较赏析

比较式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利用对比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层次,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知识》2014年第11期有一则优秀的课例,课题是“《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这个课例从两首诗的结构模式、主体、思想内容、具体思想指向、形式分别进行了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两首诗均为“现实——理想——现实”的模式,《雨巷》为历时性的叙述过程,它是在时间维度上线性推移,《再别康桥》是共时性的描写景物,更多的是空间维度上的画面展开。《再别康桥》是致青春,追忆逝去的美好,《雨巷》是指向未来,执着于渺茫的理想。两首诗一个是难舍的康河情,一个是愁怨的丁香结,一个怀念美好,曾经沧海,带着一丝感伤,一个追求理想,寤寐思服,透着一丝哀怨。在形式上语义相似、节奏相同、复沓呼应,在旋律上都是回环往复。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让人愈见其妙,回味无穷。

三、联系生活,对接经验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同化顺应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会将生活中或在之前阅读中积累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所以,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搞懂诗人说什么,关键是学生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广东的江海燕老师在一节优质课中讲《雨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丁香”这个意象,江老师展示了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丁香花的特点,学生观察出丁香和纽扣结的相似,一个“结”字加上丁香的冷色调,立马让人想到“忧郁”“忧愁”的意义,接着江老师让学生举出关于丁香花的流行歌曲和相关诗句,当提到“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这几句学生及其熟悉的歌词时,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丁香花的意象,相信在以后的写作运用中,学生可以信手拈来了。在课中老师让学生唱了几句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流行歌曲讲解诗歌的字音和节奏特点,学生很快便接受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明白诗歌源于生活,也可用以生活,教学也不再枯燥无味。

四、以诗解诗,今古互动

《现代语文》2015年7月中旬刊上,以《再别康桥》为例讲到了用诗歌解讀诗歌的尝试。一个“别”字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由此大家共同回忆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歌:王维《送元二之西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春望》……。《再别康桥》虽为送别诗,然而诗情并不感伤,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平和的抒情风格,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逐渐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这些存储在脑海中的诗句一句一句跳跃而出,抽象的诗歌风格变得具体而清晰。以上是从情感和风格两方面解读。解读意象时,说明“云彩”在古典诗歌中常被比喻为心爱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由此联系到“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柳树”、“水草”、“青荇”、“梦”、“潭水”、“星辉”、“笙箫”这些意象都可以在古典诗句中找到对应,以诗解诗。这种方法完美地结合了古典诗和现代诗,两种风格的诗歌互动和融合,使诗句更加灵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学效果远远胜出单纯地讲解新诗或古诗。

诗无达诂,教无定法。新诗教学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模式,以上几种教学策略经过优秀教师们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方法只是诸多良方中的代表而已,实际教学中,像“强化整体思维,从整体上认识诗歌”、“明确教学主线和主体”、“让学生学着用改写、仿写的形式进行创作实践”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尝试运用于新诗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潘家明.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3月第24卷第3期.

[2]章桂周.《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J].语文知识,2014年第11期.

[3]王峰.与诗歌再亲近些吧—引导学生欣赏、写作诗歌[J].语文月刊,2015年4月.

[4]高培存.用诗歌解读诗歌的愉快尝试—以《再别康桥》为例[J].现代语文,2015年7月中旬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