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刘海燕
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高尚的审美能力,成为“四有”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要勤于探索:即语文美育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并设法开掘教材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陶情养性。
愛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别林斯基也曾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审美想象,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类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能,是创造性思维闪烁着的耀眼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述进行想象,把他们头脑中的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再现某一事物的的新形象,让这一新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从作品无声的文字中展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有形的图景。
朱自清的散文《绿》写得非常优美。尤其写梅雨潭“醉人的绿”时,作者运用博喻来描写,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教师就应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潭水的涟漪、潭绿的亮度、纯洁)来写“梅雨潭”的绿,可见,潭绿得适宜,绿得恰到好处,美的比喻寄寓着作者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联想《西湖漫笔》中描绘西湖的绿和美的语段,增强学生的美感:灵隐的“绿”苍翠欲滴,苏堤的“绿”坚韧不拔,花港的“绿”充满生机。这样,把两篇文章中的绿联系起来想象,与作者一起扩展想象的空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使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去欣赏、品味这“绿”中赋予的情感美、意识美、内在美,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审美的鉴赏力。
鲁迅的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她善良、勤劳、质朴、顽强,但是,在旧社会里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讥笑的人物,以至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对话中省略语言的地方,让学生去想象、补充,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如文中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衔去事情中的语言省略,使学生通过想象,可以看到祥林嫂在丧夫失子后的极其痛苦的一颗破碎的心。再如,当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回去后,说道:“可恶,然而……”透过省略号,学生想象、补充,可以清楚地看到鲁四老爷为人自私、冷酷无情、顽固维护封建制度的真实面目。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学生面对这样的悲剧,不能不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因此,“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地感动”(法国批评家圣·艾弗蒙语)。通过这样的想象、补充、比较、鉴别,追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情感在审美的过程中树立起来了,审美鉴赏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要积极尝试:即语文美育需要教师积极尝试各种形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美的感染
(一)启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鼓励学生进行多样的审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悟到美就必须靠亲身参与。教师可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去配合,如闭目静听冥想,播放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优美的语言描述等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大脑中再现作品的生活图景,“再现”这一过程将抽象的文字表述形象化,变得具体可感。这样文章中美好景物、高尚的人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社会事件的动人心魄,都会使学生产生广泛而美好的审美体验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审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他们对美的理解与创造力。
(二)综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强化美育功效。现在的电视教学、电脑普及为语文美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配合电视教学可以获得与课文相关的图象和配音。比如冰心的《笑》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用电脑将三个动人的画面绘制出来配合课文录音,学生更易感悟到文章的意境美,领悟文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统一。另外,教师可用电脑编辑一些实用软件。最适合目前学生的领悟水平,最能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可利用这类软件在课余借助电脑、电视去欣赏这些软件,神游于美的天地,受到美好行为、情感的浸染,久而久之自然不屑为恶,不屑与污浊为伍,向文明与健康的行为观念靠拢,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引入美的意境,树立审美的理解力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二者巧妙的融合,便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是情景交融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感知形象的具体美,还要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再次浮现,由景悟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美的具体现象和细节,品味美的气氛和情趣,感受美的风貌和品格,体验美的情感和意境,使美的形象在学生想象中活起来,让学生进入这一美的形象世界,达到身临其境,浑然结合一起的境地,从而使学生树立审美的理解力。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具有深刻的意境美.教师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真是如诗如画,一幅月下水乡图画展现在每位读者眼前:天上皓月当空,月下“千里烟波”,“银白世界”上清风吹来,“带着新
鲜的荷叶荷花香”。形、色、味皆全,景、物、情一体,读者从无声的文字中看到了诗情画意交融在一起的美的意境。教者首先应用语言的直观或视听直观(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品的意境里,使其理解作品的美感。在这美的意境中,学生会深深地受到感染和激励,审美的理解力就一定会大大增强。荷花淀是这样的美,而支持丈夫参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水生嫂等劳动妇女的心灵岂不更美吗?作品中的景物,都充满着人物心中的情——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这情景相生的境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了。所以,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由景美的意境中过渡到更远的意境中,去理解人物——中国女性对祖国热爱的情操美。这样,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叶圣陶悟),才能使学生具有欣赏意境美的理解力,启迪学生的爱国之情。
总之,教师通过美育的手段培养学生对美与善的鲜明鉴别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可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弃之不用或忽视美育,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是降低我们教学质量的大缺口。”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去点燃学生心中真善美的圣火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