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赵胜昌
【摘要】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品德优秀的人才。语文学科由于具有丰厚的思想、情感、道德内涵,具有加强德育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文本内容,联系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教学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中强调:“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上,要注重德育教学的渗透。语文教学不光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新课改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而易见,加强德育教育,使其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协调发展,仍然是每位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挖掘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之中,有很多诸如《三峡》这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有代表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这类的诗词;有代表大无畏精神的《最后一次讲演》等课文。他们都在知识的学习之中融合着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应把体验生命作为德育的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语文课堂的教学平台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语文课堂之所以是平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这个内化的过程即个人体验的过程,并且无一不是与体验生命有关的问题。因此,一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就是学生阶段性的个人体验过程。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诠释、体验政治教材的内涵,评析其意蕴,以真我的语言及思想境界去演绎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灵的交流、撞击和放飞中,获得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结合教育实际,拓展文本内容加强德育教育
21世纪,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将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语文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理论和教学建模理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教学矛盾,创造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在多年教学改革的艰难跋涉和品尝甘甜的过程中,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育要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键在教师!在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还有许多反应亲情的文章,如:《散步》、《母亲》等,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的教育。中学语文课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上,教育方法几乎都是受到指责和批评的,“因为它们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也没有充分地对思想和态度的训练作出指导”。教学方法要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教师关心学生的思维状况,必然就会根据其具体的、复杂的情况来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去建构体现教学方法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材内容“八股”味十足,过于空泛、机械,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今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迫切需要多色彩、大容量的课程内容,如今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文章,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与教材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格来感染学生,用文章中蕴含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把政治课堂,变成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
三、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必须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为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的中学生,他们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光靠课堂说教,势必难以适应他们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多研究和探索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多采用他们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一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想开放。让他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哪怕是认识和观点上有错误,“言者无罪”,允许其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拨乱反正”。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善于拓展延伸。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社会,有机联系,合理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教育活动中使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得以体验,得以升华,适时地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很多,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去探索、去总结。既然它不是“附加”的任务,我们就必须花大气力去完成它。新课改下,教师已改变角色,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路共享欢乐,共渡难关,老师的心和孩子的心緊紧地连在一起。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这一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更不会堂堂正正地做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