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探历史课堂如何贯彻情感教育

时间:2024-05-11

邱美英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寄予厚望。历史课程被要求成为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主战场。我们面临着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如何开展必要的情感教育,本文以写者本人的一次实践来谈如何贯彻情感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法 情感突破点 语言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8-02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描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在这个文件中,对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寄予厚望。但是事实上,现如今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过分的注重知识体系,过分的注重如何在考试中让学生拿到高分。因而历史学科内容被抽去精神和情感,只剩下干瘪的条条框框。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

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有大量的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道德情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历史课程应该成为情感教育的主战场之一。而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贯彻情感教育的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正在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下面我以自己设计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分享下我是如何实践的。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的课程标准为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趋势。这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而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吃透教材,寻找情感突破点,引发情感共鸣。

对初二学生而言,祖国统一,港澳回归,台湾与大陆的分离,这一切都只是课本上以及新闻中的事务。系统的知识讲述只能让他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无法让他们感同身受,产生澎湃的情感。所以我绕开教材,选取了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高秉涵的故事作为本课的突破点。高秉涵,台湾律师、法官,祖籍山东菏泽,1949年,在战乱中逃亡到了台湾,至此与亲人分离,饱受思乡之苦。1987年台湾当局通过的《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禁锢两岸近40年的铁幕就此被打破一角,但许多老兵直到人生谢幕也没能赶上这一天。为了自己曾经郑重的承诺,从那以后,高秉涵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先后把上百名老兵的骨灰从台湾送回老家,了却了他们“回家”的遗愿。高秉涵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着祖国山河破碎的沉重历史,也体现着思乡、思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每个人都拥有也都能体会的,哪怕是初中生。所以以他的事迹做导入,既切合主题,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节课中,我以高秉涵的事迹展播做导入,同时以他的活动为线索,串起了整堂课的三个子目,让课堂情感更饱满、更连贯。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拥有直观性、交互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是营造课堂情感氛围的利器。

课堂之初,我给学生播放视频《高秉涵事迹展播》,视频来源于央视制作的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展播。原视频制作精良,事迹介绍简明扼要,情感铺陈到位动人,我再根据课堂需要,利用视频工具将之截取组合。播放视频后,学生明显地被带入高秉涵思乡、望乡的情绪中,甚至有个别学生眼眶湿润。

在教授香港回归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时,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学生记忆不深刻,也会显得课堂较为平淡。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打出四张图片:图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二(《中英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图三(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图四(董建华宣誓就职),让学生为这四张图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这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让学生对此知识点记忆深刻。

同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以及各地民众庆祝香港回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自豪、热血的爱国主义情感。

幻灯片放映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过程时,背景音乐播放《七子之歌》,更能烘托气氛。

我国对台政策自1979年后,有了较大的转变,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图一: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图二:告台湾同胞书。然后抛出问题,我国的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稍作分析就能得出我国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学生得出这个结论,靠的是自己的分析和总结,同时又兼之图片的直观生动,对比教师讲述给出结论的方式,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也真正内化成了他自己的知识。

近年来,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利用四组相关的图片来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总结体会。在此环节,我将幻灯片设置成自动播放,配上费翔的音乐《故乡的云》,歌曲中“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等歌词,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期盼台湾回归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课堂的结尾,我播放一段新闻“淘宝统一台湾”。这新闻的标题够新颖也够醒目,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一方面为淘宝产业打入台湾为祖国添彩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也对台湾回归,祖国实现伟大统一充满强烈的信心。

这节课,教师能找到海量的各种多媒体资源,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营造出你想要的情感氛围。

三、置身历史情境,增强语言感染力,让学生情感更加饱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标要求,就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需要教师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以后的情感输出。只有教师自己被某种情感所打动,才有可能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所以教师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中,以历史“主角”的姿态讲授历史,饱含情感,准确、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熏陶,产生内心体验。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讲述要力求声情并茂、神态感人。

在讲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一课时,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毫无疑问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例如讲述高秉涵13岁与亲人分离颠沛流离时,语气哀伤、感同身受。讲述香港澳门被殖民者强行侵占时,义愤填膺、深恶痛绝,为当时风雨飘摇的祖国心痛,为软弱腐败的当权者的无作为而痛心疾首、拍案而起。讲述台湾问题的由来时,语气苍凉,感慨造化弄人,透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奈之感。讲述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港澳成功回归时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让学生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骄傲。讲述海峡两岸日益频繁的交流时喜上眉梢,对未来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充满信心。

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一个“表演者”,当然这里的“表演”指的并不是“虚假”“做作”,而是在特定场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听众,尤其是在我们历史课堂。教师要呈现的不仅是扎实的教学功底,更应有波澜起伏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也更有兴趣、更加愿意被你引领,进入你想营造的氛围,产生你所希望产生的情感体验。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取了高秉涵的事例做突破,并将之贯穿整个课堂,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情感氛围。并且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感染学生,使得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标要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学生充分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坚定了统一台湾的信念。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学科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对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然情感的形成是在一次次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敲击,累积而成的。因而,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能是心血来潮,偶尔为之,而是应该把它体现于历史教学的整个环节之中。只有在历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持之以恒的贯彻,才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