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音乐欣赏课“四步法”的应用

时间:2024-05-11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2-02

听起来“四步法”很高大上,泛听、引听、断听+精听、放听,其实就是把一整首乐曲按照曲式结构先进行区分,把引子、尾声、主题A、主题B、主题C、主题D等用音乐剪切器单独截取出来来,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依次进行有易到难、由多到少、由感性到理性、由零散到整合的播放欣赏。

泛听一般用在导入环节,音乐材料可以是引子,也可以是乐曲中的某个很有趣味或特点的主题片段。例如:《打字机》这节欣赏课,有的老师泛听时用的是主题A ,因为主题A的旋律下一直用打字机的键盘声音按照十六分的节奏进行伴奏,所以就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用品?学生都能听出打字的声音,所以都会猜出打字机。然后很自然的就进入乐曲欣赏A片段了。例如:《快乐的女战士》这节欣赏课,泛听用的是主题A,因为主题A乐句感鲜明,学生很即兴的就可以随着乐句的变化做洗毛巾、拧毛巾、擦脸、抖毛巾挂毛巾动作,学生兴致勃勃的随音乐做完这些律动,很有趣味的就进入乐曲的欣赏了。

引听环节贯穿在音乐欣赏课的始终,比如《打字机》泛听导入后,老师自然就出示了乐曲背景的幻灯片,介绍了乐曲的演奏类型和乐曲作者。这就是引听。紧接着老师就以学生喜欢做打字的律动,利用引听,进入主题A的精听了。欣赏完A主题,老师出示了B主题,让学生区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样就利用引听进入B主题的精听了。在《打切分音的小闹钟》这一课,泛听导入后,出示创作背景和演奏方式,出示乐曲名,这部分就是引听。背景了解后就用闹钟滴答的律动引导学生进入A主题的精听了,A主题精听结束后,让学生听着B主题做放松的动作,这部分也是引听。在由B到C的过渡时,老师让学生听一听小闹钟在做什么?这样的听也是引听,听完后欣赏课就进入了主题C的精听。在《森林与小鸟》中,泛听导入乐曲的欣赏后,你听森林里来了什么小动物,这样的听就叫引听了,经过引听的环节进入了主题A的精听。主题A精听结束后,听一听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小鸟?这一遍听就叫引听了,经过引听乐曲就进入了主题B的精听。

精听+断听,有一个加号感觉抽象了,其实是精听的过程中用到了断听的手段,这样就不难理解了。精听的过程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最全面、最丰富的环节,其中涉及到了欣赏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对乐曲的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平乏到丰富、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分到整、掰开了揉碎了了的学习和听赏过程。经过精听环节一定是感受到认识一个人从见面到深入了解内心的过程,一定是在一座辉煌的圣殿门外徘徊到进入华丽璀璨的殿堂徜徉其中的感受。现举例说明。就拿《快乐的女战士》这一课来说,主题A的精听,这个主题音频一定是用音乐剪切器剪切好了的。现在的新教材已经删去了这一课,但我们做研究的时候还在,现在拿这个举例,只是起到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现在的新教材的教学参考里的多媒体资源,欣赏曲目都已经按照精听的要求剪切好了,不用再自己用软件剪了,拿来就可以用,很方便很人性化。但一个音乐教师讲授好一节欣赏课,一定是自己能剪切音乐素材的,否则自己都谈不上对乐曲熟烂于心,又怎么去传授给学生呢?话说回来,《快乐的女战士》中,老师问:你对哪段旋律印象最深刻?利用引听进入了主题A的精听。

(摘自教案)段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领奏的乐器是什么?出现了几种领奏乐器?

在领奏乐器的地方,可以把乐器的卡片图放在领奏部分的图谱上,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的边感受领奏乐器的独特音色,同时在视觉上区分不同的领奏乐器部分了,从视觉上很好的辅助和帮扶了听觉能力的发展。等不同的乐器领奏部分用卡片在图谱上随乐曲的进行一出示,有几种领奏乐器也一目了然了,不用刻意拿出来做为一个问题提问了,有水到渠成的效果,音乐自然就与听觉与感受融合了。

(摘自教案)跟着琴来哼唱。注意要把强弱唱出来。 用“快乐女战士”作为歌词来唱。

这是在精听主题A时涉及到的乐曲欣赏与歌唱的整合。小学阶段涉及到一升一降以內的视唱,超出这个视唱范围的欣赏曲目在主题演唱时,或者用模唱,或者降调或者升调处理,但要把握住学生在大字组G、小字组和小字一组E的范围内,否则会对学生的嗓音造成伤害,形成不好的演唱习惯。这个原理就像让小学生背水泥会伤害小学生的身体,过分的高音或者低音会伤害小学生的嗓音。另外在演唱或者演奏过程中间的f和p,一定是通过听觉,或者通过声势和图谱的辅助,感觉到了然后才能表现出来,演唱出来,而不能用要求的语气硬性要求。其次,主题A的精听过程中,与创作歌词整合进行,这就涉及到乐曲填词方面的基本技能。1.填词创作,首先要弄清楚曲基的含义。即用来填词的曲子究竟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景和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2.要注意填词的韵脚。3.可以加念白。4.另外可以一字一音,一字双音,一字多音,或者是一音多字。5.可以适当的添加象声词、衬词。

作者简介:

郝伊利(1977—),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