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摘要】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经验,针对海外交换生由于学制的差异、学分的不同、文化的冲撞所遇到的困难,从专业学习及跨文化交流两大方面梳理分析海外交换生培养和管理的具体做法。通过实践证实高质量的专业学习及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是保证海外交换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点,同时也是进一步吸引海外交换生的两大亮点。
【关键词】工程教育 海外交换生 专业学习 跨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受上海交通大学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国际化研究课题资助。论文中的部分国际合作项目受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项目”(项目号:06010,13018)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6-02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办学是大学的共同追求。留学生规模与质量,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做好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家开放程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交换学习。2011年来华留学生为292611人,较2010年度增长27521人,同比增长10.38%。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多国政府制定政策鼓励本国学生赴华交换学习,如: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5月启动“十万强”计,旨在四年时间内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进行交换学习;2013年8月,澳大利亚联盟党承诺要在上台后拿出1亿元来资助实施“新科伦坡计划”(New Colombo Plan) ,鼓励更多澳洲学生到亚洲交换留学;2014年1月,2013年9月18日,欧委会正式对外发布欧盟未来研发框架计划“2020地平线”(Horizon 2020,2014-2020年)计划,促进欧洲的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国际科研合作。
大多数世界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其留学生通常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0%以上,研究生中的留学生比例超过30%,而我国的高校基本达不到这个比例。相反,根据美国开放门户(Open Doors)报告,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因此,向外输送的学生数量與向内引进的学生数量显示出不平衡状态。此外,来华留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汉语,而我国赴海外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通过了各种语言考试,赴海外所学专业相当广泛。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随之相应提出了《留学中国计划》,要求高校不断创新来华留学教育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品牌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同时,丰富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针对这些要求,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从专业学习及跨文化交流两大方面加强海外交换生工程教育,这些措施也同时推动着学院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一、学院海外交换生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已被列入国家17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并围绕“建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世界一流学院”的目标,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几个方面逐步实施一系列改革。在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院已经跻身机械、航空及制造领域专业排名第16位。学院与海外多所著名工程类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如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内基梅陇大学、普渡大学开展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普渡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开展2+2双学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开展学期交流项目,与挪威、意大利、法国、瑞典等欧洲多国开展双硕士项目等等。通过这些海外交流项目,每年输出学生约85名,接收海外合作伙伴大学学生约90名。相关各类国际交流学生合作项目的特征、安排及管理请参见文献。随着海外交换项目的多样性及海外交换生数量的增多,归纳总结国际化工作中的经验,认为基于不同学制学分基础上的专业学习以及合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是决定海外交换生工程教育成败的两大支柱。以下将分别介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这两方面的经验。
二、专业学习
海外交换生来中国大学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工程类海外交换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安排方面,遇到三大挑战,即:根据各国大学不同学期制度安排交换生留学时间,如何根据各国大学不同学分制度及课程安排进行学分互认及转换,如何保证工程类课程英文授课质量。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学生回到本国后延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严重后果,从而导致交换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各国学生的流动受到限制。针对三大挑战,以下分别探讨与之对应的措施。
2.1 交流学期的安排
各国大学在学期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如表一所示:德国的大学实行两学期制,即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夏季学期一般从4月上旬至7月中旬,冬季学期从10月上旬至来年2月上旬。美国的大学实行三学期制,即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秋季学期一般从8月下旬至12月上旬,春季学期从1月中旬至5月中旬,冬季学期从6月上旬至8月上旬。
因此,学院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交换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如:接收来自北美的本科生,于每年春季学期前来学院进行学期交流。根据北美学期安排,春季学期自1月初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因此,交换生于一月初来学院报到,学院安排为期一个月的《汉语语言》、《中国文化概论》及《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此段时间又值中国农历新年假期,交换生在中国体验春节气氛与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待中国春季学期开学,交换生于2月至5月进行《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材料学》的专业课学习,5月中旬完成考试并将所学学分带回美国。接收来自德国的本科生,于每年秋季学期来学院进行学期交流及三个月实习。根据德国学期安排,冬季学期自10月上旬至来年1月上旬结束,夏季学期自来年4月开始。因此,安排交换生于中国秋季学期9月中旬起学习《工程流体力学》、《系统模型、分析与控制》、《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课程以及《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期间体验中国传统春节,并于春节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企业实习。吸收德国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江浙沪德国企业(Siemens, Mahler, ZF等)开展校企合作,对学生加强工程实践环节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习之后,学生于4月返回德国,正值德国学校夏季学期开始。
2.2 学分的互认与转换
各国学制学分及学期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欧盟成员与欧洲经济区域内45个国家实行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旨在提供一种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方法。在ECTS制度框架下,一个学年学生需完成60个ECTS的学习量,包括实习、研讨会、个人工作、实验室工作、考试、其他评估等等。一个ECTS学分等于25个学时,其中包括5小时的上课时间,12小时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老师辅导,1小时考试。一个中国学分等于16个学时,一个学时等于45分钟。一般国内的1个学分可以换 1.5到2.5个ECTS。美国大学的学分制实行专业课与基础课并举的方法,强调低年级学生要通选不同系、专业的基础课程,广泛涉猎。如本科学士学位四年,120-180学分,每门课约3-4学分,硕士学位2年,约40学分,每门课约3学分,不同学校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学分比例分配要求不同。在签署双方交换协议时,应商量明确学分转换标准与培养计划,并作为协议文本附件附加,并每年对附件培养方案进行核对更新。在实际执行中,应做好如下环节:
①发送课程信息
将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信息,包括授课清单、课程描述、培养计划、课程模块,在项目申请时提前发给交换生,从而使得学生及母校导师充分了解交流学习时的专业课程信息及培养计划。其中课程描述除了包括课程名称及代码,学期、学分,授课教师、授课语言之外,还需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课程所需基础、推荐读物、评价方法等。因为有些课程可能名称一致,但授课内容相差较大,需要双方导师核对确认,如内容有一半的相近度,可能只能转入一半的学分回母校。有些课程虽然名称一致,但对数学要求很高,可能交换生学习起来会吃力,以至于不能通过考试,从而无法得到学分转回母校。此外,由于每年课程信息及本国培养方案有可能有变动,所以需要发送最新的课程信息给交换生。
②签定学习协议
与交换生签订学习协议,包括课程名称、学分、两校学分转换规则,并由学生本人、学生母校的教务部门、接收学校的教务部门三方共同签署。待学生成功学习协议上的课程及获得相应学分后,就可以凭此协议回母校进行学分认证和转换。
③发放成绩单
成绩单记录了交换生交流期间所学课程的成绩、学分等信息,同时还需标注成绩计分(百分制)与等级制(字母A-F)的对应换算方式。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成绩等级制度存在差异。待交换生返校之后,依据学习计划和成绩单进行学分转换及成绩录入。
2.3 授课质量的保證
同时,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之一即国际化的教学质量及师资,加强专业课程教师英语授课能力培训,提高授课质量。从1997年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设立了机械工程试点班,借鉴全球著名大学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进行全英文授课;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开始机械工程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全英文授课质量。全英文教学既要求教师全程使用英文进行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以英文进行互动,因此,不但要求授课教师专业基础扎实,英语语言能力强,并且要具备国际化教学风格,激发学生课堂上良性互动,课下自主思考。
为了保证全英文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渠道加强师资的多元化及提高本国师生英文授课的能力:
①聘请海外学术大师、客座教授,利用其学术休假赴学院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工程类英文授课,或利用夏季小学期赴学院进行1-2学分的工程类英文授课。
②在海外教授英文授课期间,同时配有学院青年教师作为助教,跟班学习讲授方法,完成课程移植。
③鼓励青年教师赴海外合作院校旁听英文授课以及实际教授课程,如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旁听和讲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旁听《工程设计》,赴普渡大学旁听《内燃动力》。
④赴海外院校招聘优秀博士、博士后来学院入职任教。
⑤邀请海外工程领域沟通及讲演专家对教师的英文授课能力、学术讲演能力及专业沟通能力进行培训。
三、跨文化交流
丰富海外交换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加强海外交换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促进跨文化的融合,是管理海外交换生的又一重点。跨文化融合意味着交换生在自已本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进行交叉比较,以使得两种文化凝聚在一起,从而更好的体验中华文化。回国后,交换学生继续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通过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体会,以进一步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
在学校选修汉语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学院为了让交换生正规系统的学习中国文化,专门聘请中国文化教师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仅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还让交换生们亲自尝试剪纸艺术、茶道、厨艺、戏剧等中华传统手艺。同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使海外交换生更快的融入中国学生群体,学院将学生编排进不同的中国学生班级,一起进行工程类专业课学习、课上小组讨论以及课下小组作业,这种班级编排方式,使得中外学生积极融入彼此,在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同时,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也营造了国际化多元化的和谐校园环境。
为了丰富海外交换生课堂外的业余生活,学院成立了海外学子中心,定期组织 “正月十五闹元宵”、“冬至饺子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并鼓励海外交换生与中国学生共同排练节目,在学院及学校迎新晚会、春节联欢会上同台演艺。同时,还不定期组织科技创新比赛和体育竞技比赛,将交换生随机插入不同的中国学生小组内,中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轮一轮晋级决赛。在前期准备及比赛过程中,同组的中外学生积极交流与讨论,为小组的荣誉而战。
四、总结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近年来在海外交换生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围绕交换生专业知识学习及跨文化交流两大关键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①根据双方校历,安排出合理的交流时间,从而既不打乱接收学校的教学安排,又不影响交换生返回输送学校后的学习计划。
②根据双方教学计划,与交换生及输送学校导师详细沟通课程信息及学分转换原则,使得交换生在接收学校学习必要的专业课程,并成功将所学学分转入输送学校。
③在交换生在华期间,安排多样有效的文化活动,使得交换生在有限的交流时间内体验真正的中国文化。同时,加强中国学生与交换生的互动,促进交换生更加深入的融入中国学生融入当地社会。
坚持做好以上三点,并在保证高质量的专业学习以及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上继续汲取经验,是促进交换项目双赢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吸收海外交换生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倩,刘应征,奚立峰. 机械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2]査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5期
[3]崔淑慧.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高教探索,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黄倩,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国际化办公室主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