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中学作文教育之我见
毕康平
(甘肃省康县第二中学 甘肃 康县 746500)
【摘要】作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而且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情况下这种难题愈演愈烈,笔者认为要做好作文教学就应该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观念 写作成就感 互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1-01
在现在的中学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无疑是重要的环节,而且作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升学考试。
一、让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写作观念
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一个和实践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古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一脉相承却又高于这些教学方法的一个范畴,所以要联系实际而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一种艺术的修饰,那么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写作观念就显的十分重要。要想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写作观就要有一种好的对待作文的写作态度,哲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这种写作观念有以下几种方法:1.不能急功近利,老师只是给学生说作文的重要性,作文在各类升学考试中占有多大的分值,卻忽略了作文的艺术感和作文教学需要带给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修养。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循序渐进,要让学生理解作文是一种人文文化的体现。2.中国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而这些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的观念的前提。在实际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可以要求学生的学好教材上应有的名篇佳句的基础上,多多阅读和背诵课本之外的优秀作品,要求学生每个周末上交着一周内读书的心得体会,并且仔细检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批评,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1]如果学生从七年级开始这样做,我想九年级毕业之时不但作文水平很高,而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很高。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空闲时间观看优秀的文献纪录片,诸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节目,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提升,老师在稍加引导,多写、多练作文不就写好了吗。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知识水平有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自然是事半功倍。
一、树立写作成就感
写作是一种艺术天赋,更是一种技术,对于技术而言,要确切的掌握它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写作中仅仅把它当做一种技术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下,许多学生已经很讨厌作文了,再让他每天都写作文,背方法,我想时间一久学生连上学都开始讨厌了。鉴于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树立一种写作成就感。现在的网络和各类杂志都特别发达,笔者认为让学生树立写作成就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选班上好学生的作文在诸如学生天地等学生刊物推荐其文章,而且现在各种学生征文比赛多的数不胜数,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参加。试想一个学生的作文在学生天地被发表,并且拿到几十块钱的稿费在买零食吃,别的同学该是羡慕嫉妒恨吧。老师在煽风点火似的激励其他学生,这样不就形成好的写作成就感了吗。而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做到这些也是很容易的,有了这样的成就感,学生肯定会一个追一个,当形成这种风气后老师开始引导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何愁作文教学不成功。
二、建立学生互助批改小组
在许多学校都存在有学生小组,也有学生一对一互帮小组,这是老师的聪明体现,实际上在作文中应用这种方法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以老师所带两个班的同学互相阅对方班级的作文,在实行和运用这种方法前老师对学生先做一个简单的培训,从错别字到具体的标准,这样学生又积累了小知识也觉得自己有主动性了,对于写作提高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其次,我们可以让这种互评方式长期化规模化,这样做的好处并不是可以在一两次作文批改当中体现出来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读别的学生的作文,看看别的学生是如何写作文的,还可以在课间由老师或同学去朗读写的好的作文,再一次作文批改结束后再将全部的作文交给老师在重新批阅一次,这样双重把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写到: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2]多方位的训练将是唤醒学生的途径,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空话,说套话”。这就是说写作文是没有实际技巧的,就是我们要在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让学生明白这个简单道理,变难为简单。
应该利用学生爱被人夸的特点,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满足感,给予鼓励和批评,《感恩的心》作者唐晓龙在一个讲座上说“我以前的作文写得特别差,但是有一次我的老师在我一篇作文的批改评语中写下‘此子必成大器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写作文”。可见适当的表扬对于作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3]叶圣陶著,李晓明主编《叶圣陶文集》[M] 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5-1
[2]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