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明“接轨”之势,谋顺应之策

时间:2024-05-11

曹津源

前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已经渐离“话题”和“标题”模式,进入“新材料作文”(根据所供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时代。于是,中考作文命题“与高考接轨”应势而生。因此,“析‘接轨之特点,谋顺应之良策”应成为我们备战2015中考作文的重要方向。

2014年新材料作文命题有三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所供材料形式多样。有的提供寓言故事,如黄冈卷提供关于“手和脚对话”的故事;有的提供富有生活哲理的小品,如重庆B卷将选材目光投向父子俩长跑时的问答交流,白银卷则展示一名毒骂母亲的儿子怎样转化为孝子的经历;有的提供短诗,如眉山卷提供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河南卷提供《土》;有的提供哲理思辨性材料,例如嘉兴卷提供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的材料;更多的则是提供贴近生活、给人以正能量的真实故事,例如孝感卷就地取材,介绍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家徐惠斌走向世界的经历,吉林卷叙述90高龄的著名学者叶嘉莹“站着就是一首诗”的感人事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卷,引用中国气象视频网“@中国气象”发布的一条用气象学解读人际关系的微博,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二、审题难度拉大差距。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前两年,出于“着眼过渡,降低门槛”这一考虑,多地命题者都会用“材料至少给我们N个启示……”的字样降低考生概括和提炼材料的难度,但2014年“N个启示”一类的提示大为减少;第二,“裸材料”(只有材料,命题者不作任何评点议论)渐多,且多比喻象征意义,例如河南卷只提供《土》这首诗“附着在大地上/就是土壤/飘浮在半空中/只能是尘埃”;第三,要求考生“多向择优”的命题增多,有的则规定在“A与非A”中选择,思辨含量更大,例如遵义卷提供关于“想长大,还是不想长大”的材料,考生着实要斟酌一番才能动笔。这类命题与2014年多地高考作文题的要求已经相当接近。

三、构思立意要求创新。例如重庆A卷提供下面的材料: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叶总是微微地摇摆着。我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我想飞。”它说。“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看着吧。”它纯纯地笑着,不再说话。从春天摆到夏天,再到秋天,叶执着热烈。冬天到了。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材料中有关键词“执着热烈”,多数考生都会据此提炼出“实现理想须坚持执着”一类的主旨,如此立意虽然正确,但容易撞车。实际上,命题者很希望考生进行如下的创新立意:追求梦想既要享受结果,更要享受过程,“结果”的欢乐是由“过程”带来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固然可惜,没有“过程”的“结果”更为可悲;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为此付出一生等待,耗尽全部精力也无怨无悔,因为身后留下了闪光的生命轨迹。

了解了新材料作文的总体趋势,我们便可作如下应对。

一、熟悉题型,顺应趋势。注意四点:一是面对“两选一”题,必须根据自己的学情和贮备,迅速权衡利弊,如材料作文相对难度大,则选另一题型作文;二是若选定写材料作文,如果不是“裸题”,则要着重审视命题者对材料所发的议论或提示,将它作为阅读和提炼材料的依据;三是判定所给材料的类型后,运用相应的方法确定立意方向。例如阅读情节性强的材料,可从人物的言与行切入提炼其闪光点;如是童话寓言类材料,准确提取蕴含的比喻象征意义,并与现实生活接通是审读的重点;如有两则以上的材料,则要进行同异比较确定观点;如是有意象的短诗,则要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学会“多中选一”,例如上述河南题,对“土”这一意象的理解具有多向性,从正面理解可品出“脚踏实地才有价值”“沉稳是鲜花的根基”等看法,从反面思考则能得出“轻浮是毒害人性的雾霾”“浮躁害己害人”等观点,考生可根据素材与思想的积累选定切入点;四是确定适合自己操作的文体,文体特征要能鲜明地展示在阅卷老师面前。

二、用好材料,拟好题目。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但这绝不意味着考场作文必须处处注意引用材料、点击材料。不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新材料作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万不能大段引用、改写、复述或续写材料,文章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一般的写法是以一两句话将材料“植入”文章,或引入,或比附,或“点睛”,做到恰到好处,点到即止,文字少联,内在多联。河南一篇考场作文的开篇堪称范例:为什么百岁老人杨绛满头银发,点一星孤灯,穿梭于历史与学识之间,一直勤于钻研,一生奉献于学问,一切功名利禄都沾染不了她?为什么弘一法师清汤寡味、暮鼓晨钟、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写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语?为什么著名作家舒婷在自己写作事业正辉煌时,做出放低自己的选择,将家安在大海中安静的小岛上?因为他们都选择做土壤,低调地附着于大地,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新材料作文的拟题堪称“明眸善睐第一瞥”,须讲究准、美、新,远离偏、俗、平。上面这篇考场议论文拟题为《放低身段,活出精彩》,8个字即挑明中心,用语整饬凝练。河南考场作文有的标题也很精彩,如《她,一粒珍珠般的土》(记叙文)、《合作酿造大地的芳香》(叙事散文)、《俯身大地,甘为春泥》(议论文)、《清澄玉宇绝尘埃》(抒情散文)等。

三、稳中求新,人无我有。考生遇到命题者“至少给人们N个启示”一类的提示语时,一般可在“N”中选一作文,但如果你有个性化的素材适合写“N”以外的“启示”,则应在构思立意上力求人无我有,这正符合新课标“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一要求。例如武汉市提供光武帝刘秀勤勉治国、开创“光武中兴”时代的故事,提示语说:“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有位考生没有取上述三点启示构思成文,而是拟题“阅读,没有理由”,从材料中“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切入,批驳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没时间读”“阅读见效慢,政绩等不得”等错误论调,所论触及热点,时代性强,新意迭出,胜人一筹。endprint

2014年遵义题给出了这样的材料:一位大学教授说:“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都渴望长大,渴望成熟,但90后、00后,怎么就不想长大,甚至追求幼稚了呢?大概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宁愿躲在大人的羽翼下而不想直面社会竞争的残酷。”你呢,是想长大,还是不想长大?有考生以《点亮内心的太阳》为题作如下文。

在这以前,从未发现自己的内心也有一颗明亮闪耀的太阳。

回想小学毕业后,我曾离了父母一个人外出旅游。饭菜不合胃口,衣服洗了不干,感冒头晕得厉害……这些后来就成了我赖着父母的理由,我从未想过一旦离开他们,自己也会收获成长。

进入陌生的中学,成为一名寄宿生,从早到晚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话语、陌生的饭菜,内心充满失去依赖后的落寞无助。

开学初,流感肆虐,我也被感染了。为了不缺课,我强撑着上晚自习。头昏脑涨,浑身仿佛有火苗在灼烧,试卷上的字开始摇晃,头上排满了细密的汗珠。也许是初来乍到,人与人之间不那么熟悉吧,有的同学表示同情,我呢,也不愿让别人看到我自理能力差这一弱项。想着以往病床前爸妈送药递水的温馨,眼睛有些湿润。怎么办?打电话回家?带病走回家?不!我终于选择了坚持“自救”,以自立与顽强与病魔抗争。

吞服了在校医室配的药,身子还是发冷。我躺在床上进行心理疗法——想笑话,让搞笑的场景麻痹酸楚的全身;我还开始想阳光,想象它在我身上跳动着带来的温暖,想象它怎样轻轻地抚摸我的心灵。我仿佛来到阳光普照的草原,云淡风轻,心旷神怡……说也奇怪,那一夜,我的心中仿佛点亮了一个太阳,温暖驱走了寒冷,阳光逼退了病魔,胸中涌起的心潮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我长大了!

渐渐地我结识了一些朋友,但总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学校举办艺术节,好多同学排练节目去了,我一个人在早已昏黑的天宇下漫步。回忆在家时与老爸老妈有说有笑的情景,一阵凄凉袭上心头。此时,脑子里断断续续地冒出韩寒的一番话:“人在旅途,要不断地自我救赎……不是你倦了,就会有温暖的巢穴……不是你渴了,就会有潺潺的山泉……不是你冷了,就会有红泥小火炉……”对呀!自我救赎,多好的药方啊!就从现在开始!于是我挤进排演场,时而与同学一起鼓掌,一起欢叫,时而静心聆听,默默欣赏……排练结束,我随着人潮涌入食堂。也许刚才的文艺气氛还在发酵,我竟然哼起欢快的旋律,脚步也变得轻盈,仿佛每一步都踏在琴键上,演奏出美妙的音符。此时孤独感早已消失,阳光撒满了心灵,胸中涌起的心潮又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我长大了!

是啊,有种温暖来自自身。靠依赖得来的温暖不会永久,不会辅助你一生长大;靠自立自强点亮自己内心的太阳,你就可以对世界说:我想长大!我能长大!

此文亮点有三:立意准确,主旨鲜明——文章内容不仅切合“想长大”,而且演绎“怎样长大”(自立自强)。“我长大了”这一主旋律回荡于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精准审题和强化题旨的能力;选材真实,描写细腻——文章叙写“战胜疾病”“驱除孤独”两件事,校园气息浓厚,“自我救赎”出自心底,文字温婉,细腻感人;议论精当,用语精辟——适时引入韩寒名言,使“我”的转化自然可信;结尾在正反对比中亮出主旨,呼应自拟题目“点亮内心的太阳”,有“画龙点睛”之妙。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