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寂静中流动的瓷之美

时间:2024-04-24

Raimonda Da Ros

景德镇的故事,深远曲折,一如青白瓷装饰的繁复,又如瓷胎上的釉富有层次。

景德镇的城市形态各有千秋,每一方土地都讲述着不同时期的故事:从进坑村的宋代历史遗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的瓷厂的烟囱群,从明清时期狭小的里弄到清代传教士建造的基督教堂。

在古董商店、博物馆或是美术馆里,访客能够观赏到不计其数的瓷片,当然,还有很多瓷片深埋在景德镇大街小巷的地下。 这些珍贵的陶瓷遗产见证了景德镇历史的兴衰更替,不禁让人感慨时间的变革力量。

景德镇的地层中饱含陶瓷的痕迹,其中最早生产的陶瓷可以追溯到宋代。陶瓷这种材料不随时间的转移而消损,也不会像作坊、房屋、街道那样被洪水冲毁,它总是一如既往的坚韧。

景德镇历史之久远和精粹,恰如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曾描述瓷器的诗句“在寂静的永恒中流动”所言。景德镇对传统陶瓷的重塑,体现在蕴含着景德镇陶瓷内在精神力量的样式、技法或者形式的设计中。无论是把传统看做与时代新潮互动变化的,还是古代风格的完全复兴,传统总是体现景德镇陶瓷主要的美学符号。丰富的陶土、工具、釉水和窑,这些因素使景德镇成为材料实验的绝佳实验室。无论是宋代雅致匀称的青白瓷,唐代矫健写实的雕塑,还是清代纹饰繁复的杯子,实际制作者总是不为人知。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主要特点仍然是劳动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拉坯、修坯、上釉、制模、装窑、烧窑,这些只是景德镇陶瓷制作分工的一部分。

景德镇历史上陶瓷的生产是一个复杂而缜密的过程。很多匠人参与陶土成型、装饰绘画或是调制釉水。水与火是瓷器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匠人高超的手艺也是瓷器生产的重要条件。匠人们狭小灰暗的作坊吸引流量很多好奇的外国游客。我来到景德镇后,遇到的每一位艺术家、训练有素的陶艺家或设计师都会到作坊切磋学习。即便是现在,我也喜欢到雕塑瓷厂的街巷里散步,看着忙碌的老师傅们静默地勤奋劳作。

看着老师傅们正在拉坯的双手,我遥想着他们早年做学徒时的辛苦,也见证着他们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数年如一日地在工作室里与瓷器打交道瓷器的无怨无悔。

有时候,看着堆叠在他们工作室里的数不清的杯子、花瓶、碗、雕塑、罐子、盘子和其他各种瓷器,我的思绪不由得会飘远,想起家里客厅的木质橱柜中放着的我母亲收藏的瓷质盖碗,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个周末,我的母亲带我到古董市场探索对她而言精致奢华缤纷多彩的瓷器世界——那时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母亲这么着迷于她的瓷器收藏,毕竟这对我来说是很无聊的,我总是嘟囔着“不就是一个碗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现在我理解了。我们已经十分习惯了使用各种不同的瓷器,它们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忠实的伙伴——我们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用我们喜欢的杯子喝着咖啡,或者把鲜花插在单色釉的美丽花瓶中。不过,我们很少却凝视瓷器的美,或是思考瓷器制作的复杂过程。我们以为“美”过于抽象无形,而放棄对“美”的探寻,没有认识到只要我们有耐心并且足够包容,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育美感。“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不妨去观照凝结在瓷器中的匠心吧!

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常常给我看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传记中的插图,那是我对艺术的最初记忆。当我到威尼斯的时候,随处可见的,都是美。但最终,是景德镇之旅让我明白了美的真正内涵——美是窑里飞舞跳跃的火焰的低语声,是瓷器上滑落的釉滴,是器物形态的韵律感——源源不断地在寂静中流动……

◆Raimonda Da Ros,来自意大利,目前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