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

时间:2024-05-11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在谈到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差距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少观众一看《天鹅湖》就等着四小天鹅出场,或是数天鹅是24只还是25只,黑天鹅旋转是不是32圈。

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叶朗说过,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目的只是为了考级,为了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自然也就谈不上去欣赏音乐和绘画之美了。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就不是美育。

最应该发现美、享受美的艺术教育中都没有了美,那么在其他知识教育中,美更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了。比如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的“奥赛”,多半是对同一题型的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在“奥赛”中获奖的人表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读一读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话,我们会汗颜不已的。他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数学有很多简单而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人废寝忘食,多年不决,一旦发现了光明,其快乐是不可形容的。”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仍舍不得数学,他说:“我要走了,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

“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这成了很多报纸的大字标题。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不单数学,很多大师都曾向我们描述过这类科学之美。当年,读懂了陈省身——韦伊定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感到“真的有触电的感觉”,而且还不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更触及心灵深处的地方:到头来,忽然间领悟到,客观的宇宙奥秘与纯粹用优美这一价值观念发展出来的数学观念竟然完全吻合,那真是令人感到悚然。这种感受恐怕和最高的宗教感是相同的吧”。

记得当初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出过一道题目,说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最应该信奉唯物主义,然而他们却信奉宗教,信奉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让我们展开批判。当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都觉得匪夷所思。是呀,科学与宗教不是对立的吗?为什么这些一流科学家却如此迷信呢?直到上了大学,读了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才渐渐明白,除了他们的宗教传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学中有杨振宁先生描述的那种与“最高的宗教感”类似的、令人惊悚的美。这种美,让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得不相信,冥冥中有一个上帝或者“万能之神”在主宰着世间的一切,否则,怎么会有那么美妙的宇宙奇观、物质结构和原理定律?

其实,并不是只有世界一流大师才能发现科学之美,普通人也能够。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就说:“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不妨碍我们欣赏科学中的美。”那么,为什么生活中“美盲”比“科盲”还要多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又是什么时候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呢?

美在功利之外。一个人过于汲汲于名利,他的眼界和格局会非常狭小,就无法欣赏更高层次的意义——美。而如果没有了美感,只剩下技巧、分数,那么培养出来的只有考试机器,从他们中间,是产生不了大师的,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一样。人们常说如今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把科学和艺术变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之后,砖自然就丢弃了。美,夫复何言?

只要急功近利的病根不除,那么,我们可能永远要在科学、艺术的大门外徘徊,我们还得不厌其烦地数舞台上有多少只天鹅,黑天鹅转了多少圈。这样数的结果是,我们的数学没见有多大长进,而我们和艺术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原载《北京青年报》)

著名杂文家、《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先生2012年8月22日下午2时因罹患抑郁症不幸去世,年仅44岁。从本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作者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以及艺术教育的深切忧虑。徐怀谦先生所从事的不是教育行业,但他以一位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教育,却能一眼洞穿中国教育的积弊,这就是教育的“功利性”。而这种“功利性”使得我们在科学上没有多大的长进,而艺术上则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越来越远的距离。

在观看《天鹅湖》时只会数台上有几只天鹅,黑天鹅是不是转了32圈,在练琴学画时只考虑哪种途径更容易在高考中获得加分,在练习“奥数”时只想着能保送哪所学校……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对当今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都成了一块用以敲开高等学校大门的敲门砖。而读大学的最终目的其实也不过就是为了获得一只养家糊口的饭碗。至于科学、艺术本身的魅力和美感在学习者功利的眼光下,早已剥蚀殆尽。所以,当这些求学者一旦获得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过河拆桥”就几乎成了他们的统一的行动。

所以,我们的中小学热热闹闹搞“奥数”,却总出不了数学大师;我们的孩子们一窝蜂地练琴学画,却鲜有艺术家能够跻身世界艺术殿堂……因为学习者虽说投入了无限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多少感情的投入!不是因为“爱”而“我要学”,而是因为“分”而“要我学”!科学、艺术成了中国孩子苦苦攻克的堡垒,而不是一心向往的伊甸,孩子们哪里有精力和心情去发现、欣赏它们的美?没有谁会去欣赏一块敲门砖的。

当我们的教育能够与功利分道扬镳,当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因为“爱”而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练琴学画研究数理化不再与高考捆绑在一起……一句话,当科学、艺术不再成为获取名利的敲门砖,相信我们的“美感”一定会回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