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徐 荔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画龙点睛之功效,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使用,我觉得以前的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厌烦。其实,教材犹如一把钥匙,你能用好它,你就可以走进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但是,静心而问,学生感到作文难,其根本原因何在?难道真的是我们老师在作文课上的指导方法有问题?其实不然。那么开启学生写作之门需要一把什么样的钥匙呢?兴趣与积累的结合无疑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金钥匙。而作为今天教师的我们,如何使用好这把“金钥匙”呢?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 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
记得,我曾教过一班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刚开始第一篇作文,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全班45人,只有25本作文上交,20本没交。天啊,我从没遇过一班学生这样交作业。我当时非常气愤,很想批评他们,后来,我才找出他不交的原因就是——不会写。我静下心来反思,怎么办?于是,我试着对他们降低要求,让他们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作文要放低或者取消门槛,让学生容易入门,尽快入门。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
2. 自由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我在指导六年级学生写《20年后回故乡》这篇想象作文时,由于此习作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学生想象合理就可以。因此,写作前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再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进行规范要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受老师的限制。于是,每次作文,我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家长、老师可以把想说的话尽情倾吐,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道路作铺垫。
3. 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在习作教学中,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不会动笔写,字数不够,总是说没内容可写。比如说,我班的房圳同学,他第一次作文,只写了两三句话,而第二次却写了一段话,他每有一点进步,我就会让他在班上读出来,全班一起表扬他。小小的鼓励,对我们老师来说只是花了课堂几分钟时间,但短短的几分钟却可以令一位学困生从不喜欢写到喜欢写,对他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 点评有效,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
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变化》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写好作文,自己修改,然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读出他的作品,让小组同学一起给他意见,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再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评改,最后让老师修改,写出亲切而又鼓励性的评语。这个过程,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写和评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自评、互评的过程中,领悟到写作的道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5. 积累语言,丰富写作
积累分为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生活积累如土壤,语言积累似根基,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
语言积累又分为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单凭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的摘记,收集整理,就为写作构建起一座写作的资源库。长期积累,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要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为他们创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此外,我还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多让学生写读书感受。写作要求不高,从一两句话写起,慢慢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让他们通过多读——多写——乐读——乐写,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几年实践结果证明,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阅读其它有益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语言和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
只要能如此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收稿日期:2009-1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