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缺乏创造力

时间:2024-05-11

胡雪妮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缺乏创造力?我想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有个人因素,有经济因素,有整个国家文化氛围的因素,甚至还有政治因素。但我不想去一一阐述,因为这样剖析起来触及到的深层次的问题太多,我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但作为一个对中国教育颇有体会的学生,我想也许从教育的角度作些深入的分析,会帮助我们为这个问题找到更多的答案。

选科问题作为高中生活的重要部分,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就是高考的选报专业。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我选报了理论兼报艺术。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我开始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团体产生疑惑:从事文化创造的群体当中有几个是真正怀着振兴中华文化事业的理想的呢?现在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从选科开始就充满了功利,即便在这个年代,文化艺术学科仍然受着大部分教育者的不屑——好学生选文科等同于浪费、选择艺术的道路只是因为成绩太差。几乎没有人真正因为兴趣或理想选择文艺的专业,也几乎没有人能真正严肃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文化工作,学生们上大学只为了找个体面的工作,而工作多是为了赚钱然后平庸幸福地过一辈子。不得志的人勉强糊口便可满足,得志的人苟且“筑起了老巢”不思进取。又想,在如今的教学模式下又有多少学生能对文艺专业满怀兴趣呢?自幼我们的这些爱好就被认为是不正经的,提不上档次的,在孩提时期自然形成的兴趣爱好并不被予以重视,而那些从小就被栽培的矫揉造作,已形同成人的意识形态却成为正统。中国文化事业有这样一批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的建设团体,又怎能指望我们的文化事业拥有创造呢?

在中国这个教育环境里,学生很少能有自由表达的空间。从进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学生的表达及观念就一直接受着老师(或者说是教育规范)的量裁。我庆幸自己所在的是一个素来以思想、表达自由而著称的学校,但我却依然无时无刻不体会着那难以避免的限制。例如演讲稿和作文,虽然写我们想写的东西自然是我们的自由,但却面临之后老师评价的问题,而老师的评价又严格地按照所谓的教育规范。多次碰壁的我们也就学会了按照老师、按照教育规范的思路来写能迎合他们胃口的内容。因而我们的演讲稿和作文开始变得规范起来,这其中也有过奇葩,但却很少能从本质上突破那个思维框架。辩证地看,沿着教育规范的思路来也许并不完全是坏事,但它并不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与自由思维,学生对他们自由发挥的限度并不能认识得那么清晰,大多情况下都只小心翼翼地遵循着规范。学生本应是一个社会里最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群体,而如今连这个群体都不能足够大胆地进行突破,不难想象长大成人后他们还面临着整个文化方针的限制。文化创造者有着来自所属单位的压力,单位亦有来自上级单位的压力。他们只有唯唯诺诺地参考着古往今来文化作品的经验,复制着外来文化被肯定的那一部分内容,才能确认他们自己的创作是有“前例”的,是不“出格”的,因而文化市场上到处都是重复拼凑也就并不难理解了。

中国教育的弊端客观上消减了中国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思维的培养上中国教育努力让学生适应各类学科的思维方式,但却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缺少由模仿重复到创新思辨的过程。高校录取标准的单一性也致使中国学生的模式化,使教育教学难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国教育在给学生大量灌输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造成了课本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分离,这也许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更多的知识得到普及,却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创造热情也在枯燥的课堂上,繁杂的作业中,数不尽的考试中消耗殆尽,何谈未来对文化事业的创造?

我们的文化没有创造力?让最有勇气、最有力量批判与革新的学生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让他们用热情、挚诚的年轻的心去撞击理想的火花,也许,我们的文化将会有些创造力,也许,我们的文化将会同他们的前程一样充满光明。

(指导教师成中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