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考场作文常见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11

焦文林

临场作文常发生意外的情况,对此有一个心理准备,掌握一些应急措施很有现实意义。

问题一:看到作文题目心里发慌。

措施:(1)保持心理平衡。(2)闭目养神做个深呼吸,让全身放松,冲淡紧张情绪。(3)反复默念考试题目,及时记下头脑中迸出的思维火花。

问题二:担心跑题,心里没底。

措施:(1)将话题背最材料,内容要点——进行分解。(2)把题中暗示的内容补充出来。(3)确定哪些要点是必不可少的。(4)将话题关键词语扩展成—个判断句,以此为作文中心。(5)在作文中反复出现话题中心词。

问题三:一时不知如何拟题。

措施:(1)从话题材料中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标题,最好是能反映材料主旨的。(2)用文章的观点作标题,语言要简洁。(3)暂时定一个题目,等文章写好后再作修改。(4)用切合文章主题的诗文名句作标题。

问题四:不知选择哪一种文体。

措施:(1)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2)选择自己有材料储备的文体。(3)平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议论文体。

问题五:难以开头。

措施:(1)记叙文从悬念起笔。(2)议论文从观点起笔。(3)从简明的材料引述中起笔。(3)用设问引出话题起笔。

问题六:找不到所需要的材料。

措施:(1)从课本中找材料,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2)从最近看到的电视、听到的新闻中找材料。(3)从家庭生活中找材料。(4)从身边生活中找材料。(5)从眼前的语文试卷中找材料。

问题七:想有创新,怕出差错。

措施:(1)选择新鲜材料,给评卷老师以新鲜感。(2)选择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日记、书信、小小说等。(3)换一个角度思考。一般人总是从正面表现话题主旨,你可以试着从侧面出击。(4)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述分析材料。(5)表述同一个意思,如果换一种说法,可以增添新意。

问题八:不知语言如何出彩。

措施:(1)采用短句子,句子过长容易拖沓,并且容易产生语病,短句显得精练。(2)多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句。(3)多用对称句。注意骈散结合,显示抑扬顿挫。(4)多用流行语。流行语活在广大群众的口中,有亲切感,新鲜活泼。(5)多引格言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过反复锤炼,具有哲理性。(6)多引古诗词。(7)多用四字短语,特别是成语、典故。(8)多用描写句。在记叙文中描写句多,语言就富有形象感,就会显得生动,有文采。(9)多用抒情句。

问题九:担心说理绝对,不深刻。

措施:(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在肯定某一观点时,兼顾一下其他角度上的看法,附带一笔,注意不要自相矛盾。(2)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上复杂的事物,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讲述道理。(3)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这件事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结果,以这种结果来显示看问题的预见性和深刻性。(4)用哲理性的语言揭示主旨,显示主题的深刻性。

问题十:写到一半时想换一种写法。

措施:(1)保留原有内容巧妙过渡。(2)写议论文,想改成记叙文,把议论文字转换为人物和心理活动或演讲、报告的内容,在关键之处加上适当的语言。(3)写记叙文想改为议论文,以记叙材料为论据,把记叙内容转换为社会现象。

问题十一:害怕写到中途卡壳。

措施:(1)在草稿纸上列一个简要的提纲。(2)确定好几个领起全文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3)对提纲和关键句进行修改。

问题十二:作文题和以前读过的范文内容相似或相同。想借用又不敢用。

措施:(1)弄清楚考题与范文题目的实质是否相同,不能机械地套用。(2)注意范文的时代背景和考题要求的差异。(3)不拘泥于范文,可借鉴形式、构思方式、语言表达技巧、关键句等,如果想借鉴故事情节,一定注意对原故事的加工、改造,以免被判为抄袭。

问题十三:文章要有结尾了,字数还不够。

措施:(1)从另一个角度写一段,这一角度的内容不能画蛇添足,要围绕中心(主旨)进行。(2)对前文内容再行挖掘或归纳。(3)适当引用名言、歌词、诗赋等,为文章添彩。

问题十四:做完基础题。时间不多,作文想写快一点。

措施:(1)审题时注意勾画命题要点,提示自己在作文时突出这些要点。(2)迅速列一个简要的提纲,避免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中断,保证文意畅达。(3)立即记下思维中再现的火花,不怕不连贯。有了这些闪光点,再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4)选择好突破口,起承转合中各用一句话标出来。(5)回忆以前读过的范文、写过的作文,想一想它们与高考试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通之处。(6)从最受感动、最有话说的那一点上开始动笔。(7)提高思维和书写速度,但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卷面的整洁。

问题十五:写到中间,发现偏离话题。

措施:(1)审视话题,审视已写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2)用概括句、转折句将所写部分与话题焊接在一起。(3)在接下来的行文中,强化话题意识,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文章结尾等处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适时点明主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