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子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这一种

时间:2024-05-11

姜有荣

有位美食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只要有生猛海鲜,再蹩脚的厨师也不难做出山珍海味,再挑剔的食客也会竖起大拇指。”那么,我们广大高中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又如何用自己的慧眼遴选出一个“生猛”的例子呢?笔者以为,你如果坚持以下三个标准,你遴选的例子就会“生猛”起来。

一、有新鲜感。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三不讲”,即“别人讲过的我不讲,书上有的我不讲,我讲过的不再讲”。正源于此,他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后世学者的精神典范。高中生要达到这种境界实非易事,但使自己遴选出的例子有那么一点“新鲜感”还是可望亦可即的。那么,我们遴选例子时如何来“保鲜”呢?

(一)有一点时代的气息。为什么要“新”呢?因为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所举的例子也应该与时俱进。时代的“涛声”已不再“依旧”,我们为什么还要用那张“旧船票”来登今天的“客船”呢?如果谈在逆境中奋起的话,我们举表演千手观音的邰丽华的例子就比举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的例子“新鲜”;如果谈价值取向的话,我们举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例子就比举雷锋的例子“新鲜”。我们应该像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月亮走,我也走”。

(二)有一截自己的甘蔗。为什么要“鲜”呢?因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而且通常情况下,我们高中生是一个班、—个年级甚至是一个省的学生在讲同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嚼别人嚼过的甘蔗,总让人大倒胃口。为此,我们应该有一截属于自己“专利”的新鲜甘蔗,这样才能避开“一窝蜂”,避免“撞车”,吊起读者的胃口。在文题“我选择向你致敬”的写作中,—位同学就举了瑞典首都著名的“街头一景”的例子:

一位目光呆滞的老人每天凌晨都会准时来到街头,认真地做“立正,稍息”的动作,态度认真,表情肃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原来这位老人曾是皇家骑兵队的一员,在一次演习中,马儿受惊,为了保护在场的其他人,他死死地拽住缰绳。被马拖了三百多米……醒来后,他忘记了一切,唯一没有忘记的是他的职责——为国王守街。

这个例子为什么“鲜”呢?因为它有如下两层含义:其一,老人精神罕见。试想,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职责而死,其精神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倘若他的意识已经“死去”,而他的精神却因放不下他的职责而不愿“死去”,其精神又是何其罕见啊!我们不向有这种精神的人致敬,又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呢?其二,同学使用罕见。这个例子不要说同学见所未见,就连老师都闻所未闻,它就是属于自己“专利”的那截甘蔗,让人读之,感觉特“鲜”。

二、有征服力。

一般的写作指导书上对这一点的表述通常是“有说服力”,但我认为光“说服”还不行,现在的读者心肠都有点硬,脾气都有点犟,不是那么太容易“说服”的。我们必须有“猛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征服”他,让他打心眼里信服、折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遴选出的例子“猛”起来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如下两点:

(一)典型一点。我们在遴选例子时,必须打“阵地战”,摆出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正面进攻”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你不能去玩“游击战”,与论点“躲躲闪闪”;也不能去玩“剑走偏锋”,与论点“若即若离”。这样,只会把你自己的头都“绕”昏了,不要说把读者“征服”了,就连自己要说什么都会搞得稀里糊涂的。试想,“以己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在话题“习惯与人生”的写作中,一位同学就举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的例子:

被从后面攻击而转身反抗,这是狼的一种习惯。食狼鹰也正是利用了狼的这一习惯用利爪刺进狼的双眼,从而轻易捕杀了无数的狼。对它们来说。用一只利爪抓住狼的脖子逼狼反身是最自然的捕杀方式。于是,这也成了它们猎杀狼的一个习惯。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就有这样一匹狼。它被食狼鹰抓住脖子时。吸取前车之鉴,强忍着钻心的疼痛,竭力不依照自己的习惯转身反抗,而是向不远处的灌木丛狂奔。而食狼鹰还在沿用自己已习惯了的猎狼方法一抓住狼脖,随着狼飞,等狼转身。食狼鹰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飞禽,待它发觉猎物的险恶用心时,已来不及减慢速度了,刹那间,灌木丛中一片血肉模糊。不久,这匹狼便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

这位同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战场上摆开了阵地战:草原狼,敢于冲破习惯,忍痛求变,最终锁定胜局,这是狼的“正面进攻”;食狼鹰,囿于习惯,不知变通,最终死于非命,这是鹰的“正面受伤”。一例之中暗含正反两面,“变者存,不变者亡”之理同寓一例,选例何其典型,真乃精兮妙兮!

(二)大气一点。我们所遴选的例子应该有一点大家气派,不要总是小家子气。拍摄大片,导演往往是要请大牌明星的。同样,要征服读者,也要拿出重量级的例子。要知道,你金榜题名凭的是脚踏实地,钱学森“两弹一星”升空凭的也是脚踏实地,但这两个例子的征服力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你们的老师在讲创新精神,钱学森也在讲创新精神,但这两个例子的权威性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这不是明星的代言,而是大家的权威。在话题“短”的写作中,一位同学就举了《论语》中孔子的例子:

《论语》中有一个十二字的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个例子为什么大气?不仅是因为孔子的名人效应,而且更因为孔子的大家情怀。试想,马厩被烧了,一般人—定会问马怎么样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而孔子却以人为本,只问人,不问马。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了解了一个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孔子。据此,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一个观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长短,而在于隐藏在形式背后的蕴涵到底有多广、多深、多厚。言有蕴涵,虽万言不显其长;言无蕴涵,虽两语尚显其多。

三、有开掘点。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把这句俗语用到议论文写作中,“麻雀”就是例子,“五脏”就是例子的开掘点。如果我们所举的例子没有开掘点,就无法去支撑中心论点;如果我们所举的例子开掘点太单一,就无法去支撑分论点。只有“五脏俱全的麻雀”,才能有力地支撑论点;而“残缺的麻雀”,支撑论点也是乏力的。就像央视的“小崔说事”栏目一样,我们在遴选例子时,首先要搞清楚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要拿这个例子“说(论证)”哪些“事(观点)”,然后再以此为指标去透视例子,最终遴选出最合适的例子。在话题“成功靠自己”的写作中,举下面这只甲壳虫的例子就有丰富的开掘点:

清晨,天刚蒙蒙亮,甲壳虫们就已经“起床”。它们从沙丘的底部爬向顶端,在那里列队。它们立起身子,把背面光滑的甲壳对着晨风吹来的方向。它们长时间地站立着一动也不动,等待着微微湿润的晨风在它们的背上悄悄凝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大,相互融合,终于汇成一颗水滴。水滴从甲壳虫的背上流下来,流过它们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到它们的嘴边。这就是它们维系一天生命所需要的水分。

话题是“成功靠自己”,那么究竟“靠”自己什么呢?这就需要所遴选的例子有可供开掘的点。也许你要说:“当然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啊!”行,没有问题,我的例子中有啊。“清晨,天刚蒙蒙亮,甲壳虫们就已经‘起床”,你能说甲壳虫不“勤劳”吗?也许你又要说:“光靠勤劳还不行,还要靠持之以恒的坚韧品质。”行,没有问题,我的例子中有啊。“它们长时间地站立着一动也不动”,而且这个“长时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能说甲壳虫不“坚韧”吗?也许你还要说:“光靠死做、傻做怎么行啊,还要靠智慧、思想。”行,没有问题,我的例子中有啊。干旱的沙漠里最缺乏的就是水,人类要想穿越沙漠,还要动用驼队运水。而甲壳虫是沙漠中的弱势群体,不要说动用驼队了,就连一只蚂蚁它也动用不了,唯一可以动用的只有自己的脑袋。怎么办呢?它们用背面光滑的甲壳对着晨风吹来的方向,从晨风的水汽中,它们终于采集到了生命的甘露。你能说甲壳虫没有“智慧”和“思想”吗?上面这只甲壳虫的例子能支撑中心论点吗?当然能,这只甲壳虫的确做到了“所有的困难都自己扛”——生命的奇迹靠自己创。能支撑分论点吗?当然也能,它至少可以支撑“成功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成功靠自己坚韧的品质”“成功靠自己智慧的头脑”这三个分论点。

屠洪刚在《霸王别姬》中唱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那一种”例子的遴选标准应该是有新鲜感的,有征服力的,有开掘点的。诚如此,你又何愁读者不产生“我心中你最重”的超级震撼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