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黄钰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喜欢这句有力的话。它概括出了中国人希望用他们的热心、智慧与勇气承担起历史重任的理想。我想它也可用在鲍鹏山所著《诸子百家新读》中的三位人物身上。他们不持一兵一刃,不驰骋沙场,却凭借一颗坚忍的心和同时代的人无法理解的大智慧,推动历史车轮缓缓前进。他们,堪称真的“猛士”。
猛士之一: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孔子,一非军事家,二非政治家,似乎看不出点“刚猛”的气质,但是他的哲思和毕生的努力,却使他比千千万万莽夫和大将更称得上“猛士”。
与天生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老子一样,哲人孔子的长相也颇奇特。他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故名日“丘”。作者猜测,这种头顶可能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这位堪称“硕人”的齐鲁大汉,胸怀理想,充满激情,亲自驾车——驾着时代的马车,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作者用极其鲜活的语言再现了这位先哲的生平和社会贡献,为我们描绘了一位以仁为己任,以追寻昔日文明昌盛为追求,以博爱闻名于世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孔子的学术贡献我早有耳闻,然而真正让我对他产生敬佩之意的,不是历代统治者往他头上扣的无人匹敌的“学术高祖”的大高帽,而是他的坚忍与博爱。
他一生都在追寻,被恶人围困在半路时仍和弟子讨论哲学。谈笑自若,永不放弃。我佩服他这种恒心。他是执著而天真的,没有宋明理学家那种僵劲儿。他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他在寻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他也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平天下”主张的人,但他不像后辈屈原——把满腹才华和忠心一股脑压在帝王身上,一朝失意便哭哭啼啼,像个怨妇。虽然好多人都拒绝了他:政客们揶揄他拥有巨大的个人德行却只有七十徒跟随他,且不得不向人皆服从的下等君主鲁隐公臣服;田间老农批评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冷了心肠的隐士讽刺他追逐名声……但是这位执著的老人并没有因为受挫而避世,他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明知失败仍执意前行。他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榜样,如此寂寞,却如此轰轰烈烈。当年迈的孔子回到自己的老屋,他坚定地打开了竹简,埋头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在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之后,他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了未来的世纪;在被几个诸侯国的诸侯和政客拒绝后,他的影响却遍及全世界,名声响彻天下。
反思我们今天某些学生或“失意”文人,他们因为几次“碰壁”就吵着学庄子“冷眼看俗世”,或学屈原的“怨妇情结”,抱怨没有一个好“伯乐”发现自己的“金子般的才华”。有人甚至学起魏晋以来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眼不观人间疾苦,耳不听弱者呻吟。试问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良知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哪里去了?孔子的坚忍在今天已经是否失去了借鉴意义呢?
孔子把儒家向往的“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位博爱的老人,他用温软,用熨帖,用一颗赤诚的儒生之心。希望在战火纷飞、人情冷淡的时代燃烧自己,点亮历史。虽然他朴素的思想不能直接折合成闪亮的珠宝,他亦不向目露凶光的群雄谄媚,但是爱的种子不曾停止过播撒。他的努力和祝福,在时光流转历史沧桑中辗转落地,生根,发芽。
孔子既积极人世,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没有在积极人世的态度中丧失自我。真乃华夏一猛士!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话有点夸张,但在中国历史上,以一人思想而非宗教魅力影响一个民族达数千年之久的,除文人孔子外,又有几多莽夫大将?
猛士之二:商鞅——“斯人自杀”
商鞅——这个中国历史回避不了的名字——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王朝神话;同时它又是一个血的注记,它警示世人:专制之人,就是专制自身的掘墓人。
谈商鞅,作者内心充满矛盾。对他这个人及历史功绩,作者充满敬意;对他的专制,作者指出他的悲剧根源。评价商鞅时,作者大笔一挥,写道:“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
此刻,凭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世的警示,我想为这位社会评论褒贬不一的猛士叫一声好,为他勇往直前的精神喝一声彩。
商鞅意志坚定,执著理想,目光远大,行事雷厉风行,果断坚决,不计后果。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秦孝公自始至终不渝的信任,二十多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秦国赢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连续几代积贫积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列国的前茅,且矛头所向,势如破竹,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为此,他无私贡献了自己的超常才华,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消耗了美好的青春。
他自己却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他处事干练,为人刻薄。“为国谋,善;为己谋,拙。”这样的人,用“大公无私”一词形容,岂不很合适?他不应该得到国君的尊敬和世人的崇拜么?
商鞅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比他对秦国的功绩更有价值。为了秦国,他把自己的名誉丢弃了,为了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他变得刻薄、严酷。且不论他的价值取向,我想就他对国家的忠心而言,他就值得许多声称自己“爱国”却损公肥私的家伙好好反省。古有太多的臣子,今有太多的官员。他们不约而同地附会上级,不求国家进步,但求腰包更鼓。为推卸责任宁愿欺君,也不愿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他们像不倒翁,活得悠闲自在。倒是那些终日为国事操心的人,譬如商鞅——我想他们每天肯定皱着眉头看着国家这儿还不好,那儿还有遗憾,查阅典籍,向人请教,冥思苦想,这种人,常常积劳成疾,却往往还饱受争议。在商鞅身上,还得添上百姓的怨恨和封建贵族的嫉妒。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这个大公无私的功臣,最后竟死于车裂。因为除了秦孝公,再没人忍受得了他的专制。史学家说,为了国家,他不要命了。处处招人恨。
今人看到两千多年前商鞅那惊天动地的“忠”的行径,恐怕会说:“这人怎么这么幼稚!”不错,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在这块浸透封建液汁的土地上,中国人的性格一直在吸收不同元素。今天,聪明的中国人身上有好多生存技能,因此好多人都成了新时代的苏秦张仪,哪有小便宜,哪就有蜂拥的人。当年单纯的商鞅身上倘若加入几点圆滑,他就不会死得那么惨,百姓可能也不会那么恨他了。不过史书上关于秦国迅猛地崛起的一章恐怕要大大地改写罢。
《盐铁论·非鞅》说:“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话说回来,我们不应该用今人的观点来苛求前人。这位真正的爱国者,用鲜血铸造了一个美丽的神话,
也为我们敲响了响彻千年的警钟。让我们在心中默念:猛士,走好!
猛士之三:韩非——折断的双刃剑
和作者一样,我也觉得韩非是诸子百家中最无哲人气质的一个。他更像政治家,他精于法律,在流传千古的寓言中向我们展示他的犀利观点。
和商鞅一样,韩非也是一位“忠”的猛士。不同于商鞅的是,韩非并不依附于君主,他侧重强调法度。他认为臣子是畏君主才对他毕恭毕敬,君臣因为“利”勾结在一起。他还把这种理论迁移到人伦领域。在他的字典里,“道德”二字已被抹得几乎干净,而“利益”二字却格外鲜艳。作为一个中国人,韩非把纯粹的“绝”发挥到极致,他认为只有利益这种东西才能把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而儒家梦寐以求的仁义、真情在他心中皆无用处。看来,我们的韩非先生是彻底对人性的善失望了!我不禁要说,人类不像动物只有生理需求,更多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或许是这样的:这是赤裸裸的物质交换,是快捷而干净的,而浮躁的大众受不了付出毕生劳苦,飞蛾扑火般毫无保障地寻找一个飘渺的仁义的梦。于是我们的韩非先生为了讽刺世人,勾画出一位位重利轻义的野心家。
与富有感性细胞的儒家人相比,韩非浑身散发着理性的味道。他更像一位科学家,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韩非不停留在那些“该不该说”的问题上,他更注重“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的问题。
韩非是极其客观而深刻之人,能面对一切丑恶而坦然指点。他似乎很不能容忍因为心理脆弱而掩盖真相,在丑恶面前调转过头去,不能容忍为了人类的尊严而自高白大地粉饰人性,更不能容忍仅仅为了理想的道德而美化现实。我想,他的义利哲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用那锋利的刀剑刺穿假孔儒的仁义面纱,将他们的虚伪和无知一股脑挑出来,给世人看。我们读过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不正好说明这点?
我真佩服韩非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把人分为“公”“私”两类,舍弃了儒家的“君子”“小人”。他一口气列举出12位儒家君子,竟把他们列入“私”的一类!然而他是进步的。想想我们的主流文化崇尚的君子,不正是那些远离世俗,逃到深山老林隐居下来,饮酒吟诗弹琴老死的人么?有几个是为人民而死?有几个愿为国家流血?韩非让儒家“君子”的崇拜者无言以对。
作者对韩非评价很高,称他是接近道德内核、接近真理、古代中国第一人。我也颇欣赏他这种求真务实的批判精神。
不幸的是。这位猛士在君王面前太天真了,他以为君王都能自我约束,所以在制定法律之时留下了这个漏洞——这个漏洞让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他的《说难》做了最生动的注脚!
韩非!我为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感动,但我为你的疏忽而惋惜。你,试图看清人生的猛士,终究成了一把双刃剑,救了国家,也伤了自己。让我们都学你的坚强吧,也让我们重拾你掉落的善良吧!
这三位猛士,用生命和鲜血在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生命之歌。他们手无兵戈,但他们却是值得后人敬仰的真正的猛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