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汤倩云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拥有语言中枢,拥有与之相配的声带、喉咙,拥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的东西。而动物发出的声响仅仅是嚎叫或啼鸣,还有等而下之的无声的植物和连生命都没有的非生物,它们更是无法主动发出声音。但是再聒噪的人也会有大片的时间有意无意地沉默着——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苦思冥想的时候。只不过这种沉默往往会被喧闹湮没,就像一个默默在聚会的角落里喝着闷酒的不被人注意的男人。
我们的祖先是崇尚沉默的,他们认为沉默是金。一个被人冤枉,与人发生冲突时仍旧能够保持沉默的人,是隐忍、大度而且坚强的。一个人愤怒时说出的话往往粗糙、偏执、词不达意甚至出言不逊。这样的话常常未经大脑仔细推敲,一句话往往会使局面更加恶化。此时选择沉默,把那些带着棱角的情感紧锁心间留待时间去打磨,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但也有时候沉默是零。我们许多情况下不能从沉默中得到任何有效的信息,沉默在拉长了时间的长度的同时,也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这时人们只好从沉默者的表情、动作、姿势等肢体语言中来推断对方的意思。这就好比让你费心地研读一个被求婚的女人腮边的微笑或是微蹙的眉头,一个被提意见的领导紧握的双手或是微低的下巴,一个即将出征的士兵不停的踱步或是默默的祈祷……这当中所蕴含的意义——沉默的无义也正是它的多义。
而当作家们闭上嘴拿起笔时,他们其实并未沉默。他们将自己的语言付诸文字,或化作一缕清风,轻轻抚慰读者受伤的心;或化作一把尖刀,插入社会的黑暗面,血淋淋地挖出虚假的皮肉下的真实;或化作一把躺椅,让人稍事休息,神游无际;或化作一串风铃,丁零零地奏着一支祈祷乐,让自己和读者,都能卸下生活中的凝重,抖落一身征尘……
最恐怖的沉默乃是大脑的沉默。我的性格有些偏执,为回一条短信我常常是编写再删除再编写再删除。看着光标在屏幕上的闪动,大脑居然也沉默了。这时候连省略号打起来都嫌麻烦。于是我用六个小小的句点,记录下我那刻的无言——就像六个小小的“O”。
然而我一个人的沉默终将被这个城市上空弥漫着的无边无际的沉默所湮没。我想:我们会不会有朝一日又回到那种无语言的寂静的时代里去?语言到底不是可以表达一切的。
点评
这是一篇有关“语言”的随笔。作者以“沉默”为切入口,巧妙地揭示出人类语言的长处与短处:人类拥有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却只能选择沉默。这一矛盾之处,透射出人类自身的矛盾,折射出这个世界的诡谲。结尾,作者的偶发奇想,既照应开头,又带给读者无尽的遐思。文章不长。读来却意味隽永。
(王淦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