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郭琼云
书店出售古典名著的柜台冷冷清清,除了四大名著偶尔有人览阅,其他书籍早已布满灰尘。当代文学也鲜有人问津,书架上层那一排封面上的老前辈将苍凉的目光投向书店一角。在"80后”的青春文学两排书架间,那条狭长的过道中横七竖八地坐着聚精会神读书的年轻人,他们个个神情专注,有的还边看边胡乱抹着眼泪。这一幕已经很好地反映了当前文学领域的一些状况。
对于“80后”文学创作,争议声此起彼伏。前几年,“80后”代表人物之一韩寒还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血战”了一场。白烨认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所谓“票友”是个借用词,用来说明“80后”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称为真正的作家,而应算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我不明白什么叫文学创作,难道只有那些大师级的作家才能进行所谓的文学创作?只有那些生涩难懂的语言才算是文学?
汉赋辞藻华丽,好用生词僻字。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且继《子虚》、《上林》两赋后,后人大部分都在效仿着这种模式,作品都不能越出其范围,完全失去了鲜活的创造力。然而汉赋依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唐诗深深影响着一代人时,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词应运而生。词初期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它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这是前人不会想到的。
那么,“80后”文学的出路呢?
王蒙说,“80后”作家“没有昨天”,认为他们在躲避历史。什么是“没有昨天”?按王蒙的说法,应该是指缺少历史的厚重,缺少中国的特色。哲学上说,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60后”被打上“文革”的烙印,还有风云激荡的20世纪80年代可回味,畅谈一下改革开放的春风,“70后”们也赶上个尾巴凑凑热闹,但“80后”的一代又经历了什么呢?尤其在精神文化领域。让他们从哪里知道昨天呢?从历史课本、语文课本中吗?好在有了网络,否则“80后”得是多么营养不良的一代人。他们的“没有昨天”,并不是主动的个人选择,而是无奈的先天不足。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动荡变化的风风雨雨。无法想象那个民主被肆意践踏的时代,也不会因写文章而遭迫害。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是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然而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可人们偏偏要他们为此背上“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一代”的骂名。
“80后”的文学创作能如此火爆,必然有它的原因,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一点。“80后”的作品真正反映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被给予丰富的物质生活,却也背负了沉重的期望;因为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又忙于为生计而奔波,渴望被关爱,渴望得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面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彷徨,在学业的重负下苟延残喘……“80后”的文学中渗透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寂寞与彷徨,欢喜与忧愁,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每读时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前辈们所难以理解的感情。
“80后”文学创作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也会不断提升,内容将更为充实。虽然我不否认它的缺点——商业化气息浓重,但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结果。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更加成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