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柴双政
在许多同学眼里,灵感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测的东西,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陆机《文赋》),令人“豁然贯通”、“顷刻顿悟”,笔走龙蛇,犹如神助,瞬间便留下神来之笔,甚或传世之作。
灵感的特异性对灵感产生的时间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头脑最清醒,记忆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用脑“最佳时间”(尤其是夜晚)以及幽静、便当的写作环境往往是写作灵感翩然而至的最佳氛围;而高考考场却是一个严肃、独异的特殊环境,在这种氛围下如何激发作文灵感呢?除了惯常使用的方法外,利用语文试卷中的相关文字材料激发灵感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陕西考生李阳的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获得满分。作者从历史、文学、自然、人类诸方面分述“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这篇作文联想丰富、文采飞扬,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构,作者每写完一个内容,都要用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结——“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这种结构方式是对上文的一个精要总结,也在时时处处地巧妙点题,更使文章层次醒目,让阅卷老师读来毫不费力而又印象深刻。其实,作者的这种结构方式恰是受了当年考题中大阅读题鲍昌的散文《长城》的启发。这篇散文在每抒写完一个内容后,即用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结——“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这年,南京13中学生蒋昕捷用文言所写的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且轰动全国。这篇作文从赤兔马切入,将众多材料集中于濒死的赤兔与伯喜对话这个场面中,紧扣话题,以写赤兔马来侧写关羽的忠诚。作文构思巧妙,文笔老到,令人拍案叫绝。据蒋昕捷自己讲,初看作文题,觉得“入手容易,写好较难”;当看到小阅读题《铜奔马正名》中的“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跃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一句时,他“一下子像见了老朋友”,联想到赤兔马早年跟从吕布,后来又追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它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就编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整个写作花了50分钟的时间。可以说,正是小阅读题中的文字点燃了蒋昕捷灵感的火花,“一下子像见了老朋友”正是灵感倏然降临的一刹那,从而激爆了他的材料库,写出了这篇优秀之作。
其实,这种借助其他读物激发灵感、诞生佳作的情况,在文坛并不鲜见。鲁迅作《狂人日记》、峻青作《秋色赋》、李准写《不能走那条路》,都是从其他读物上有所“启悟”的;而报纸上偶获的一则消息,则更是催动了茅盾《春蚕》的诞生……
当然,灵感绝非“天外来客”,它也和机遇一样,“绝不光顾无准备的头脑”。由于它“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因而同学们平素的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积累,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没有广博的知识,思辨力便难于“飞腾”起来;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多读勤思,才会“厚积薄发”,才会“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世界因多彩而精彩》的作者李阳历史、文学知识之丰富,对《红楼梦》阅读的精深自不待说;《赤兔之死》的作者蒋昕捷,5岁时就迷上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像“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等句子就是从评书中听来的。上小学时,他开始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则至少读了三四十遍,许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这篇作文看似妙手偶得,实为“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结果。
这种利用高考试卷激发作文灵感的做法,并不仅限于利用现代文阅读材料。高考语文试卷是一个丰富的文字材料库,文言文、古典诗词、现代文等无不荟萃于卷中,聪慧的同学很会巧借这些文字材料,甚至作文材料本身来激发灵感,妙构佳文。下面便举一个这方面的实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愤怒,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传统医学认为,怒伤肝,危害健康;佛教认为人有三毒,叫“贪”、“嗔”、“痴”,其中的“嗔”便是怒心,要求严戒;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官邸贴一条幅“制怒”时刻提醒自己。但也有人士认为,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唯独它最为真实,伪装不出,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剑,愤怒还可以出诗人,出统帅,出大师,出伟人,提出要珍惜愤怒。
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有争议的“愤怒”呢?请以“克制愤怒”或“保持愤怒”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自拟题目,选一个恰当而规范的文体。
例文:
石·佛·人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
佛曰:“佛者,必戒‘贪、‘嗔、‘痴。”即是说成佛者不应有七情六欲。没有七情六欲便不再是人了。石头不是人,所以没有人类的复杂。佛与石头长存于世,人却因七情六欲堕入轮回。
人,始终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的复杂,正在于有感情。
喜、怒、哀、乐,人之根本。
喜、怒、哀、乐,不可或缺。
有人认为“怒”不应该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因为怒就是祸,是事端,是一个人的罪恶,是人类之大不幸。所以,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以“制怒”为人生准则,展示仁爱的一面;就连那些可怜的医生也以现代科学为坚强后盾,时时告诫人们“怒伤肝,危害健康”。可是,在心里憋着就不难受吗?就不伤身吗?
他们要做石头,还是佛?
1840年,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不仅踏毁了“花花草草”,还踏碎了中国皇帝的权威。但我们的天朝的大人们却在“制怒”,却在“谁给你的左腮贴上耳光,顶好连右腮也给送上,忍辱原是至高的美德,连心上也不许存一丝反抗”。(臧克家《罪恶的黑手》)
中国人的“制怒”,让列强打碎了我们自恃的权力与尊严,让尸横遍野,血流如注。
佛笑了;石也笑了;人,却哭了。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真正地愤怒了,他们拿起刀枪和锄头,狠狠地反击着。愤怒一直持续着,持续着,直到最后一个侵略者举着白旗,退出了中国国界。
此时,佛不语;石头不解;人,却笑了。
人生的道路是由酸甜苦辣铺就的,喜怒哀乐便是人生的调味剂。怒,不应被人拒之门外。
人因愤怒而存在着。
……
佛带人回到了远古的洪荒,让人再选择一次,“永存或是轮回”;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苦难的历程。
石头笑人傻。
佛叹人痴。
人欣慰自己的义无反顾。
人,就是人。不是石头,更不是佛。
要愤怒就愤怒吧!不必故作矜持,一刻的发泄,天地也会折服。
作者紧扣话题,旗帜鲜明、饱含激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克制愤怒”的否定和对“保持愤怒”的赞美,语言上多用短句,干净老到。其实,作者所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事实论据并不新颖,但由于用“石”、“佛”、“人”来结构全篇,并贯之以不同的态度,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因而,在众多平庸之作中,它便显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异来。可以说,没有“石”、“佛”、“人”的贯串,仅是常规论证,这篇作文便会大为逊色,甚至也归于平庸。而用“石”、“佛”、“人”来结构全篇,显然是作文材料中的“人”、“佛”对“怒”的不同态度激发了作者的灵感,进而联想到“石”,在这里,灵感的闪现起了关键的作用,于是一篇佳作诞生了。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渭滨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