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新时代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4-04-24

文 丰 安

提 要: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改变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式、实现“通古今之变”、突显传承发展、肯定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等特点,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凝聚强大中国力量、提升全民族道德修养、齐心筑造中国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等。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法治的“平等仁爱”、为民服务的群众观、接地气的“鞋子论”、适用于国际关系的新型义利观、简明凝练的和谐观、扎根现实的“中国梦”等方面。这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论的科学认知、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这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当前和今后的治国理政特别是文化建设具有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加道德修养的指引、培育精神动力、形成思想的基础、拓展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武器、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的现实指导性。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是在批判继承以及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有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关认识的一致性,同时又与时俱进地体现了新的时代内容,创新了实践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新的重要时代意义。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期的积淀与扬弃,形成了深厚的、多姿多彩的文化,这些都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并成为新时代党继承与发展的传统文化源泉。

一、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和意义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全方位、系统化、多维度地阐述了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以及根本态度,并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大量吸收和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党系统地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思想精神及对待态度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也形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思想。

(一)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

1.创新思维定式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①《***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建》,2012年第12期。首次用“历久弥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形容,这是对以时代性来固化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的突破,改变了以往只以文化发展的单一维度来衡断中国文化。譬如,民族性这个维度的突显,从时代性特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式发生了改变,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够更加深入,视角更为广阔,意义更为重大。***同志对民族性在维度上的突显并非是用民族性来代替时代性,正如他所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②张喜徳:《试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坚持古为今用、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他强调应该更加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提供了思想保障。

2.实现“通古今之变”

在文化方面,其继承性和历史性是密切联系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突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主价值基础上进而从历史性与继承性的角度,强调了中华文化古今演进的内涵统一性,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通古今之变”,使其精神和生命进一步得到了畅通,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建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志用“历久弥新”使中华文化突破了传统思维的藩篱,他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③吴桂韩:《文化自觉:***文化观最鲜明的特点》,《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我国有着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是一脉相承而不是滞塞和阻碍着的。连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做好如今之伟大事业,就一定要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并奋力前行。***同志以新的时代高度,突显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通古今之变”,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强劲有力的精神力量。

3.肯定当代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处于被否定的状态,马克思主义虽明确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但实际上却停留在用科学、民主的标准去寻找中华文化的片段价值,这显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复兴要求不符。2013年,***同志在山东视察时指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无文化的推动和引领,其强盛就是镜中花、水中月。若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同志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①***:《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它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同时也是推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同志表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②***:《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这就更加充分地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重大价值。

4.突显传承发展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前提下,鲜明地突显了其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传承关系。***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秦正为:《***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党中央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为忠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受时空和认知的制约,存在一些糟粕。今天,要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要扬弃地对待和继承,不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用今天的观点去看待历史,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以及其积极的转化与发展。所以***同志提出要辩证地思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时代意义

能否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切实充分发挥当代中国文化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华传统美德要大力进行弘扬,努力夯实思想基础,这同时也是***同志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志将中华传统文化放在如何在世界文化站稳脚跟的高度来认知,他在2014年3月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深刻地提出了:当前,我们已经有了理论、道路、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也要有文化自信。这展示了我国当代的文化自信,也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我国当代发展事业助力。

1.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底蕴的代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追根,在一些重要场合,均引经据典,处处体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这是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使得民众均以崭新姿态去定位、了解、认知中国。通过我们党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和凝练,可使人们以发展、全面以及历史全方位的角度去认知历史、现在和将来,从而增加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信,也使我们的中华文化阔步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2.有利于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

在我国,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注重爱国主义的弘扬,为民族魅力、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打造出了中国人民坚定而独特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基础。积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转化紧密结合,更加提升了民族精神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早日实现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3.有利于提升全民族道德修养

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面而广泛,内涵丰富,给人以持久而深远的启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传统文化思想好比清流慢慢渗透于我们生活轨迹之中,使我们在行为判断方面定会时常依照内容进行审视,对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追问,看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我们党的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标准和观念,使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进行自我道德评判。所以,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作为现代化转化的道德标杆而存在的,这样就有助于民族道德修养能够快速地得到提升。

4.有利于齐心筑造中国梦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方面的内容,①程英:《***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贡献探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其本质是一致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源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就可从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汲取营养和正能量。这正如***同志所倡导的,实现中国梦一定要有中国之精神,中国精神就一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这是前提。所以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茁壮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动力之源。

5.有利于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非常注重“和”的思想,***同志积极倡导和谐世界以及世界和平,他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历经苦难,中国人民珍惜和平,……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②《***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从中可看出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世界传播,并展示了我们中国是崇尚和谐以及爱好和平方面的思想。中国是和平发展的,更是世界和平的真正实践者,这就破除了西方鼓吹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大力树立和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二、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践来源探析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对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观点和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遵循,更是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来源主要是党对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提炼的因素构成。

(一)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1.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其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志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他勤于思考,通过学习原著并努力实践,在其中开阔了视野,从而也坚定了其信念,正如他所说:“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想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①《***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建》,2011年第6期。通过原著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形成了其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维和行动方式,并成为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来源。

2.传统文化精华提供了思考角度和历史文化素材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汲取其中的精华,这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考角度和丰富的历史素材,他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插队时就带着“砖头书”,在煤油灯下仔细研读,领会其中的深刻要义。2009年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就指出:“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②***:《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党的建设》,2009年第6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然他也是这么做的。***同志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并极力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在各种讲话中旁征博引,古典诗词信手拈来,提醒大家做到以史为鉴,这更为其治国理政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同时更是其传统文化思想成熟的重要方面。

3.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丰富的阅历练就了其人民情怀

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同志在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较大。***同志的人生阅历极其丰富,出生于高干家庭,插过队,当过知青,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担任过大小不同的职务,任过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副市长、地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直到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年幼时因受父亲冤案的牵连受过许多磨难,16岁不到就到农村插队当知青,在农村待了七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苦岁月,住窑洞、挑粪、打坝、拉煤、种地等粗累活均干过,与广大乡亲打成一片,正因如此,他深切地了解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深知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③熊若愚等:《仰望精神高地 肩负时代使命——北京大学青年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纪实》,《学习时报》2017年9月22日。***同志每到一地均积极深入基层和实际,从陕西省、北京市、河北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等,一路历练和感知,使他对人民的情怀更加深厚,并形成了科学、和谐发展的绿色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形成了一心为民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思想和治国理政智慧的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沃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问题只能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来探寻办法和道路。正因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党的传统文化观以及治国理政提供了较为丰厚的思想营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之脉

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我们民族实践检验的精神财富,而且还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途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价值和作用。这个传统是不能分割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和健康发展的精神命脉。若只学西方或只是照搬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或其他地方的实践经验及智慧力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精神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才能够枝繁叶茂。从这一方面讲,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治国理政之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之需

在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和文明由人民创造的观点,牢记历史警示、经验和教育,从而为其治国理政特别是推进治理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丰厚资源,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同志认为: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任何国家和社会都要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仍然屹立于世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文化更加精准的针对性和新的历史定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关于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中华50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以及蓬勃的生机,除了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提升。***同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①***:《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党建》,2014年第10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自己的高尚品质、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这些均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并成为了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来源,这些是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并赢得世界各民族广泛尊重的基础,正是基于此,***同志才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民族强大的巨大动力。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曾经长期立于世界民族的前列。近代以来,深受民族精神浸润的中华儿女最终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艰辛探索了70年,具有了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这也正如***同志所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②***:《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党建》,2014年第10期。这一方面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也正如***同志所总结的那样,我们顺应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更是传承了“协和万邦”之古老智慧。

三、新时代党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从现实的实际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总结和提炼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几个方面,并创造性地予以发展和转化,使其积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方面:

(一)基于法治的“平等仁爱”

作为中华传统儒家思想重要部分的“讲仁爱”,主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反对苛政,如“苛政猛于虎”等名言和警句均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①许文星:《论***的传统文化观》,《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00期。其表现在孔孟思想中所提出的“仁者爱人”是指人们的最初的、最原始的行为以及情感;因其是本能,那就一定要受到亲情方面支配,这个仁爱就一定会出现差等之爱以及亲疏远近等相应的表现。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对此优秀成分进行了提升、继承和发扬。***主席在2015年访问巴基斯坦时就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新华网,2015年4月21日。他认为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也要提注重他人的利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统文化“仁爱”注入了平等、互相尊重等内容,强调仁爱同时也强调法治,既要“仁者爱人”又不越法律底线,这正是其基于法治的平等仁爱观,使我们的安身立命和为人处世有了精神标尺和基本遵循,更有了行为的出发点。

(二)为民服务的群众观

我国古代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民本”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方面的论述均为此种思想的表达。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关注,也是一种对人民利益重视的政治学说,对现代化民主建设意义重大;当然由于历史以及认知方面的不足,封建社会是为统治阶级政权服务,因此民本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我们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并结合当代群众的利益诉求,真正使民本思想落地生了根。***同志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绩之本,在于为民”。③***:《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动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5页。他一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号召大家向英雄模范学习,自觉深入人民,真心实意解决群众中的困难和问题,扎实为群众服务,不做虚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创造性发展,是传统民本思想进一步升华,也形成了他特有的群众观,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三)接地气的“鞋子论”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守诚信”。这里诚信就包含诚与信,所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是人道和天道的沟通者,传统文化中诚就是天人合一之关键。而信就是道德规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华传统文化对诚信的论述较多,但历史上却有着形而上学的提升,重点是提倡君子修为,没有延伸为民众交往方面的准则,也就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信念,当然也不会成为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的道德规范,信是相对于儒家中的礼、义、仁、智、信来说,也只是点缀和配角,基本没有什么优越感。***同志在肯定传统文化中诚信作用的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2013年在俄罗斯访问演讲中,***主席提出了著名的“鞋子论”,提出了鞋是否大小合适,只有脚知道,强调自身感受的重要性,也使人民注重诚信,不自欺欺人,同时也将诚信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作为价值观来引领人民群众,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

(四)适用于国际关系的新型义利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崇正义”,义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是人的一种德性,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其源自人之羞恶,不拘泥道德说教,也是古代人们处理义利关系的常谈内容。孔子的“君子义以为上”、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例证。当然,因得与义的追求只在个人修为上,过于局限。***同志非常重视义利观,他将个人义利观进行了拓展延伸并运用于多方面,特别是外交领域。***同志认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思想,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①陈立旭:《***系列重要讲话理论体系初探》,《党政研究》,2014年第5期。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他在外交方面,坚持公正、道义和平等,强调国家利益共赢,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义利观以及取利有道的优良传统,在得到国际好评的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拓展,丰富了他的传统文化思想。

(五)简明凝练的“和谐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尚和合”,即中华民族传统的理想就是和谐,这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持续地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思想只停留在单一的认知上,理论也太宽泛,使大家觉得抽象,难以捕捉和实践,更不得传承和发展。***同志在对此中华传统文化广泛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并多次对其作出新的阐释,他提出了“和”就是中和、和合、和谐之意。他提出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和谐,和文化思想是持续发展着的,从无间断,深植于中华儿女的信仰和精神上,体现为人民的日常表现。***同志对和谐思想概念的科学拓展,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的认知提升,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标志。

(六)扎根现实的“中国梦”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终就是要“求大同”。由此提出:天下和,是为大同,为了达到这个大同世界,一代代中华儿女在积极努力,不懈追求。当然,由于历史、时代和认知的局限,历史上的大同理想就是乌托邦。***同志充分肯定了共享大同和天下太平的中华传统理想,同时用中国梦将其进行了新的表达,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是大同理想的当代新表达,亦是***同志在其创造性发展与转化中为“大同说”赋予新意。“中国梦”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其现实有着扎实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中国人的努力能够尽快实现。***同志汲取大同精华,提出的中国梦的目标是我们一定时期内的追求目标。

四、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深化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我们的国际形象,实现中国梦及民族伟大复兴等目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保障

1.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

***同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体现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①肖唤元、秦龙:《论***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即既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部分,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挖掘,并且以此探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由此来提升理论认知。***同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深刻揭示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之间的内在契合,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这进一步丰富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对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也非常重大 。②奚玲、崔楠:《***传统文化观的价值与现实运用》,《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为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打下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是需要国家诸方面合力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同志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以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这是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和制度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及行动指南。在新的形势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科学认知,更是为进一步发展和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3.为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他深刻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用重大,以此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原动力以及思想方针。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高度融合和进一步延续、发展以及创新,更是我国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保障

1.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就是“和”,中华历来非常重“和”,提倡和衷共济、和平共处,以和为贵、大同世界等,和谐世界的构建以及和平道路的选择均继承和发展了“和”思想。***同志曾指出:“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④王征国:《论***的三维文化观》,《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同志在各种场合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与自己坚持的思想,充分利用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认知以及深厚的情感,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以“和”为中心的思想和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我国也积极营造出了友善而团结的国际及外部环境,为我们的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正确的思想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多次深刻地阐述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他认为如果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能够得到切实的发展和弘扬,中国梦就无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力量以及思想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要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慢慢展开的,二者要统筹推进,不可或缺,只有积极弘扬和继承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所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梦得以实现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保障。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是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提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挖掘梳理传统文化之固本培元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时代因素和历史背景中形成的,是在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整合下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实依据是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指导思想上就是坚决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注重科学吸纳传统文化之精华,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从而提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五、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中华民族的“魂”以及“根”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它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当前和今后的治国理政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其现实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各方综合努力才能完成。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同志曾强调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①奚玲、崔楠:《***传统文化观的价值与现实运用》,《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有了思想基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努力丰富治国理政新思想。治理体系的提升和优化离不开全民族热情与创造力的激发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后,让其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智慧,运用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努力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实现。

(二)提升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认为是文化软实力中最为深厚的方面。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其国际上的号召力、凝聚力以及吸引力。***同志指出:“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②马忠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学习体会》,《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第6期。用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来指引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核心价值观。***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我们有了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就有了前行的旗帜和灯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凝聚力,更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感召力。就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民族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普遍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心灵中的精神力量,成为民族的精神动力。第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百年“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期待和价值追求,具体的体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缺一不可。***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①黄明哲:《从***传统文化观看当代传统文化研究创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实现中国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和可靠保障,是中华民族在当今团结奋斗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当然,这也是我们为世界的繁荣、发展与和平作出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第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提升文化自信力。文化自信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发展道路、精神动力以及突出优势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相关。当然文化自信不仅是内在意识方面的自觉醒悟,而更应当是在实际行动上以及责任方面的担当。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者、创造者和传承者的高度自信的象征。

(三)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作为道德标杆而存在的,对我们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道德修养提升作用巨大。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里面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核心和精炼的道德标准和观念。领导干部是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动、组织以及倡导者,就必须首先要带头学习,要按照***同志所提出的领导干部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努力学习并能够合理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而广大人民群众更要以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指引,努力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去践行,并在其中着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

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国家均有的,它对于规范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巨大,是不可替代的。***同志对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形成,用“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样的观点来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形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变迁积淀起来的,是我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宝贵的文化基因,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如大同思想、重诚信、讲正义、和合思想等。对此,***同志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气节和品格是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是强调在传承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努力把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五)形成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思想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最为忠实的传承者和代表者,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又一具体运用和实践成果,从而确立了中华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就是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大力强化我们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强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积极用历史的视野去审视今天,以世界维度的眼光去昭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拓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当代价值,在于讲清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使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文化生命更加畅通,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之间的正向联系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在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在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来拓展传统文化价值的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当代价值。第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当代,我们只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最终将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宏伟目标的时代需要。第二,积极拓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这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同志在其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今天,在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强化民族心理,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意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需要。第三,拓展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提升中华民族话语权的需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积极创新思路、手段和方法,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打造好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

(七)打造全球治理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在国际事务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其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思想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在全球治理领域提出一系列新的倡议和新的方案,由共商共建共享,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战略家的胸怀和气魄,积极打造全球治理新思想,引导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新思想,多方位地展示了独有的东方智慧,集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国际外交文化的民族性、人本性、和谐性,成为了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指导下一脉相承的和谐文化,使中国在国际舞台处理国际关系过程中,没有用支配性、排他性的思维,而是坚持贯彻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思想,切实治理和打造好我们的国家,树立全球典范。

(八)塑造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志曾指出:“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思想。”①***:《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党建》,2014年第10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充分显示我们的和谐、含蓄和内敛的价值观,为提升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作用巨大,更是为我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和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