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个全面”: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凝结*

时间:2024-04-24

邸 乘 光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战略”,凝结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历史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四个全面”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四个全面”内在地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源泉;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和法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又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战略”,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和发展的,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改革开放中创立和发展的。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必然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入研究探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改革开放历史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增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来,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多次总结。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在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总结和概括为“十个结合”①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阐述了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在“十个结合”中,列于首位的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也反复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确立,正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

众所周知,“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③《***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2、23页。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是2014年12月***同志在江苏考察调研时首次完整提出的;2015年1月23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明确使用了“四个全面”的概念,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概括和具体表述为“四个全面”④《***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2、23页。;同年2月2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又首次明确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⑤《***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2、23页。。同样众所周知的是,“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在作为整体的“四个全面”提出之前就已经被先后提出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首次提出都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式确定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坚持“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要求。这表明,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在党的十八大上都已经提出来了,只是在具体表述上还需要进一步凝练、还有待于统一和定型化,当然也还没有形成和确立为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了治国理政的历史接力棒,自觉担负起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庄严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续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正是在治国理政、推进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和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强调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注重总体谋划,同时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确立,既是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更是抓住了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所以***同志明确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从根本上说,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中国的又一次重要体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之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统筹,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从“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②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到“四个全面”……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围绕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持续深入探索,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是改革开放的一条根本经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战略目标,内在地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这主要是因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同时还因为,改革开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引起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当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并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具有明确的方向和道路的,这个明确的方向和道路就是社会主义,更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241页。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所作出的一个重要原则规定。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241页。。我们之所以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够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更高更灿烂的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其对象只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某些方面的具体制度(即“体制”),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东西,而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同时又在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坚持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这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改革中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把对社会主义某些体制的改革演变成为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造,最终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葬送了苏(联)东(欧)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不仅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且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此后,邓小平一再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强调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373、111页。现在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改革、开放、搞活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373、111页。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373、111页。30年多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同志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时概括出了五条,第一条就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④《***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7页。他强调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在作为“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提出之时以及提出后至党的十九大的这段时间里,它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但由于党的十九大根据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实际以及我国发展的实际,既对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又对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了新的战略擘画,即明确提出“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还进一步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这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然也就有一个演进和升级的问题,并由此获得了新内涵。也就是说,在2020年以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实现后,我们将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届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将随之演进和升级为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战略目标的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①邸乘光:《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也就不再局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自身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道路的规定性。***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身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因此,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身都不是一个仅仅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平面的目标,而必然是一个同时反映发展方向与制度属性及完善程度的立体的目标,是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目标。又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战略布局中具有主题协调和目标引领的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以一定的方式和特有的功能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统一主题、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统一目标的战略布局。这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源泉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从社会制度上来说,尽管已是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也依然有一个从不成熟、不完善到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所以,恩格斯晚年在回答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时,非常明确地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是“改革的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使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和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268页。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268页。40年的改革,使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不仅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实现了社会全面进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正是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也是由改革开放激发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的是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经过40年的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立足新时代,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系统部署,并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全面性,既是我国改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早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任务时,邓小平就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起变革、经济与社会政治共同进步的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正在形成中的新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与原有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充分暴露出来。在分析这种矛盾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课题。他郑重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237页。“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237页。在党的十七大总结和概括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中,即包含了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等,就内在地包含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等全面改革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同样包含了“全面改革”这一条,即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③《***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8页。。

强调改革的全面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是以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反映和体现了我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方面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协同配合。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实践中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我们要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也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性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是“五位一体”。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也都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也必然是全面系统的。从根本上说,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改革,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源泉。

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法治保障,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和法治保障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征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今天的中国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①《***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页。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②《***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我们国家在解决法治和人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确立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才重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不仅反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党的十五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08页。;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08页。载入宪法;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⑦《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党的十九大不仅重申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而且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进一步强调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坚持厉行法治”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改革与法治,一个是强国之路,一个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二者从根本上说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坚持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就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就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彰显了当代中国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协同效应,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如期实现。

改革与法治的相辅相成、内在统一,首先体现为“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是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变旧法、立新法,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莫不如此。现在,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如何认识和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纠正“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的认识误区,也要纠正“法律就是要保持稳定性、权威性和适当的滞后性,因而难以引领改革”的认识误区;要牢牢把握科学立法这一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努力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对此,***同志明确指出:“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的含义。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2、13页。

改革与法治的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还体现为二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改革与法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相应的决定,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②《***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2、13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全面”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到全面依法治国来说,作为“四个全面”之一,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法治保障,又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途径和法治保障,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和法治保障。就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而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宪法和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而且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基本遵循和法治保障。就其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作用而言,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必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课题,要求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又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开辟了重要途径,即通过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从而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提供基本遵循和法治(制度)保障。就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作用而言,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归根到底是以其所特有的功能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既通过促进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间接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也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法制支撑和法治保障,包括通过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有力法制支撑,以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方面的目标要求,直接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同志明确指出:“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这就多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即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纳入作为立国之本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前提的“四项基本原则”,并被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历次总结经验,都突出强调这一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总结和概括的“十个结合”宝贵经验,也将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作为最根本的一条,强调要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7页。。在***同志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的“五条经验”中,第五条即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③《***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8、4页。。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推动改革发展事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④《***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8、4页。“打铁必须自身硬。”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50页。因此,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正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适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需要,***同志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并将其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也体现了我们党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四大考验”、面临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的“四大危险”的高度清醒和自觉。

我们知道,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一样,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在整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进而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关键在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功能定位就是:通过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总的说来,“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具体到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作为“四个全面”之一,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证。首先,就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而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44页。其次,就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作用而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所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76-177页。再次,就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作用而言,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归根到底也是以其所特有的功能作用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全面从严治党既通过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间接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通过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直接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凝聚强大推动力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锻造过硬干部队伍,等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