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 前
提 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根本应是实现自觉认同。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实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目标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路径认同。实现政治认同,要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理论认同,要坚持理论创新,要守好研究阵地,要加强宣传教育。实现目标认同,必须重新探寻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必须将最高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实现价值认同,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要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外化于形。实现文化认同,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要面向世界开放发展。实现路径认同,要夯实经济基础,要夯实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同志曾辩证地指出了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经济工作是国计民生得以保障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上层建筑稳定运行的极端重要的工作,二者实现辩证统一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事关国家安全与国家形象,事关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是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葛兰西在反思意大利革命失败的过程中最早提出。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中,不应是直接夺取政治社会的领导权,而应是先通过“阵地战” (相对于“运动战”) 获取“市民社会” (含义不同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意识形态领导权。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240页。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学界经过多年研究,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内涵的认识逐渐成熟并达成共识。意识形态领导权,主要指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非暴力的形式,使广大民众对于其指导思想、主要理论、价值观念、路线纲领等高度认同并自觉自愿转化为政治行为的一种权力,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特殊的权力。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根本应是实现自觉认同。因此,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实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目标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路径认同。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于政权在认知层面的赞同态度、心理层面的归属感、行为层面的支持拥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首先要实现政治认同。
实现政治认同,要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到实处。马克思恩格斯反思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曾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因此,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领袖的权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条基本的原则。反思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从诋毁领袖、全盘否定领袖到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闹剧中,人们从丧失对领袖的信任,最终发展为对于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质疑,动摇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苏共党中央在广大民众中渐渐失去了权威性,于是,整个国家陷入危机。中国共产党人要以史为鉴,坚定信仰,以敢于担当、勇于纠错的精神和勇气,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发展,永藵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自觉承担历史使命。以此为基础,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引导,让广大党员和民众认清历史与现实,充分认识到中国的革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建设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在于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实现政治认同,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于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始终是实践的主体。因此,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服务人民的工作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开辟革命根据地,充分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七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正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性,正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革命才会焕然一新,走向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的立场,遵循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一致性的根本原则,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奋斗目标,将人民的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活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满足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利益诉求。
科学的理论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又一次伟大的飞跃。正是这一系列创新理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时代,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依然激烈,社会环境的开放带来思想观念的活跃,新技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垄断和单向传播方式,有效管控负面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党内仍有一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甚至“不信马列,信神拜佛”,“反马克思主义、鼓吹西化思想”等。因此,坚守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方面,更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实现理论认同,要坚持理论创新。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也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持续创新才更具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重视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地位,指导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实现理论认同,要守好研究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更是实现理论认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支点。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自觉承担起构建21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任。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加大研究力度,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形态进行深入阐释,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另一方面,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现理论认同,要加强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思想建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以上率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并且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另一方面,他也反复强调理论清醒才能保证政治坚定,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历史和现实,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诱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目标引领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指出,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必然走向新的更高阶段的文明,人将真正获得解放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明确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而浴血奋战。然而,曾经对于共产主义庸俗化和僵化的认识使我们陷入了马克思批判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建设误区,忽视了对于人性的关怀,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剧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依赖,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正本清源,理清认识,实现目标认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实现目标认同,必须重新探寻马克思的思想轨迹,不忘初心。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便开始思考“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样的职业“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他所追求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他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然存在物本质、类存在物本质和社会存在物本质的统一,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产生的异化劳动,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才能获得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进入人类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物的层面去理解共产主义,更不能将共产主义庸俗化、虚无化。而应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探寻马克思的思想轨迹中找寻我们的初心。
实现目标认同,必须将最高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牢记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现实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形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独有的奋斗目标,并以此唤醒整个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奋斗目标,并以此引领整个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形成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必然激发整个中华民族向真正强起来迈进。
价值认同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自愿接受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以此为标准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主流价值认同具有凝魂聚力、正向引导、化解矛盾的功能。“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这是马克思一直以来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表达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每一名党员必须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更以此价值观念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价值观和整个社会、国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大家自觉自愿地去信奉和尊崇。然而,伴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转轨,价值多元引发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混乱使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认同陷入困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呼唤实现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彰显了我们党对于通过价值观建设实现价值认同的高度重视。
实现价值认同,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内化于心离不开教育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和社会学习网络之中,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和不同领域的人们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心理,科学构建培育的内容体系,灵活运用多样的教育方式;内化于心离不开舆论引导,舆论宣传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新闻报道到节目制作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要理性分析正向引导,传播正能量,疏导负面心理与情绪,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引导广大受众以主流价值观认识社会现实;内化于心离不开文化滋养,充分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精彩的文化活动等更容易使民众在愉悦中享受、在享受中认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实现价值认同,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形。外化于形离不开环境营造,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示范、监督、激励的作用,不断规范政策制定,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调整具体措施,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认知认同、心灵认同。外化于形离不开实践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营造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认同基础上的行为认同,做到知行合一。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意识形态主要的显著的载体。同时,意识形态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系统,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①《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融合形成先进的革命文化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化日益突出,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频繁,文化的影响渗透日益激烈,实现文化认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应有之义。
实现文化认同,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是中华儿女世代栖息的精神家园。“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有守住文化之根,延续文化之脉,中华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实现文化认同,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之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发展之魂,我们要进一步阐释与把握三种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基础,推进三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认同。
实现文化认同,要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中华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认同与发展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这一发展路径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需要。面对鸦片战争以来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开辟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社会主义道路,革命的胜利宣告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建国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教条化僵化的认识、“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的建设思路背离了当时的中国国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人们价值观实现了拨乱反正,反思历史与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认清了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一颗耀眼的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成功宣告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今日之中国,面对西方的强势进攻,在“敢问路在何方”的争论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守曾经的选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人们的路径认同,这也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选择。
实现路径认同,要夯实经济基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路径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路径才能更具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工作导向,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先进性。在探索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真正认同这一路径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而且高度认同这一路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实现路径认同,要夯实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夯实制度基础,消除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利影响,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