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永嘉县乡村振兴调研组
提 要:永嘉县委县政府深刻学习领会“八八战略”所蕴含的优势论、系统论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分析永嘉县具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深厚人文资源、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存在的城乡发展差异大、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等相对劣势,以及杭温高铁建设、瓯江两岸协同发展、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等历史性机遇,特别是运用“八八战略”蕴含的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思考和破解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人从何来?钱从何来?动力何在?”等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优势、补劣势、挖潜力,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是浙江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的重要内容。永嘉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县域面积2674.3平方公里,占温州的1/4,是浙江第四大县,其中乡村的面积占全县72%,常住人口占全县40%,但经济总量还不到全县的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的55%,在浙江乡村尤其是加快发展县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近年来,永嘉县委县政府深刻学习领会“八八战略”所蕴含的优势论、系统论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分析永嘉县具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深厚人文资源、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存在的城乡发展差异大、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等相对劣势,以及杭温高铁建设、瓯江两岸协同发展、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等历史性机遇,特别是运用“八八战略”蕴含的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思考和破解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人从何来?钱从何来?动力何在?”等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优势、补劣势、挖潜力,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城乡统筹水平从初步统筹进入了整体协调阶段,楠溪江中上游常年保持在国家I、II类水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均居全省前列,2018年还承办了全省“消薄”现场会和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综合考核位列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第一。通过调研和归纳,总体上,永嘉乡村振兴有六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调研中,永嘉的三个案例,让调研组感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规划十分重要。
1.“一张图”:守住绿水青山的底色。永嘉县是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2015年之前还是一个省级欠发达县,但就是这样一个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却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为乡村振兴储备了“金山银山”。案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永嘉县就严格功能区划,濒临温州市区沿瓯江城市带集中发展工业,楠溪江中上游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特别是在楠溪江中上游严格实行“工业零准入”政策,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楠溪江非法采砂的刑事打击、创新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仅“十二五”期间,该县就在保护区域否决了20多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保住了三百里悠悠楠溪的一江绿水,成为了“天下第一水”。正是因为这一极具战略眼光的前瞻性规划,才使生态环境成为该县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和最宝贵的财富。
2.“示范带”:谋好乡村振兴的格局。永嘉山区产业发展最大的依托是楠溪江旅游资源,拥有八大景区475多个景点,但景点散、景线长,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永嘉规划了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把分布零散的特色资源整合到一起,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植入产业业态,达到“握指成拳”的效果。这12条示范带计划5年内全部建成,2018年已经建成了楠溪古韵和福地养生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案例:该县岩坦镇的楠溪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其规划思路可以概括为“一带一路”。“一带”以屿北村和嘉纳庄园为两大核心区块,串联S223省道沿线自源头村到前溪村一带,总长10公里,沿线共14个村庄,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定位”的要求,通过打造多个亮点项目,做强沿线村庄“带状经济”。“一路”以复兴船工文化为主线,通过打造船工文化博物馆、旅游埠头以及30多艘舴艋舟,开辟源头村-前溪村10公里全域旅游水上新航线,形成具有楠溪特色的旅游项目。这条示范带2018年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这种“整合资源、典型开路”的规划思路,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破题,还可以通过示范带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面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
3.“三个圈”:打开“两山”转化的通道。永嘉是山区大县,“山路十八弯”的地形不仅让一些偏远山区的群众穷在山上、还苦在路上。为此,永嘉县积极对接全省大通道计划,谋划布局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关键支撑。案例:永嘉规划打造“三个交通圈”,助力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通过杭温高铁建设全面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努力吸引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向永嘉集聚;通过县内“五纵五横”交通骨干工程建设,打造县域中心镇半小时交通圈,努力让游客“走进来”,让农产品“走出去”,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畅通资本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通过城乡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打造城乡(景区)微循环圈,让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通景区通达“最后一公里”,把景区慢行系统建成共享大花园建设成果的普惠线。当地群众普遍反映,这几年感受特别大的变化就是交通的改善。事实上,永嘉打通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进出的路,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大通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没有了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产业就是“两山”之间转换的一个通道,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因此,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寻找有哪些资源可以支撑乡村振兴,也即必须构建起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1.“点石成金”:复活“沉睡资源”,增加乡村“财气”。我省很多地区跟永嘉一样,或多或少拥有一些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古村落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但这些资源往往都在“沉睡”中虚度光阴,没有形成产业、带来“财气”。案例1:永嘉拥有228个古村落,其中重点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有30个,数量全省最多,但却没有直接给当地老百姓带去收益,而且因为保护需要,还在生产经营、住房审批等方面对老百姓造成了影响。为破解古村落有“人气”没“财气”难题,该县按照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思路,创造了“整村置换、村企合作”古村保护开发模式,按照“以新村换旧村”的思路,引进专业公司对屿北5.1万平方米的古村进行整体置换,将村民和村集体部分资产打包交由企业开发,将整个屿北村打造成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同时,划定100亩土地用于新村建设,解决“整村置换”后村民的住房问题。该项目建成后,村集体可以从土地租赁和门票、停车场等收入分成中获得稳定、客观的经营性收入,预计村集体每年收益500万元以上,村民通过分红、参与经营等形式人均增收超万元。案例2:永嘉县有一个叫岭上人家的自然村,共有60户、234人,2002年,村里开出了第一家以“烤全羊”为特色的农家乐餐厅,生意非常火爆,经过15年发展,村里依托其保留的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房屋特色古建筑风貌,陆续开出了33家特色农家乐餐厅,其中省市星级农家乐有11家,日接待能力达8000人次。借助“烤全羊”特色农家乐人气,村集体打造了“岭上人家”农特产品商业区,当地村民通过销售本地鸡蛋、素面、红柿等20多种楠溪江农特产品,实现创收增收。同时,还开发了以体验式为主的农事参与活动,通过免费的体验式放羊、体验式种菜,鼓励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体验农活,寓教于乐,并逐步形成了一条以吃、住、行、娱、购、游为一体的休闲养生产业链。2017年,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共接待游客70多万人,实现旅游休闲收入3000多万元,销售农特产品收入17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40万元以上,生动讲述了“一只羊富了一个村”的传奇故事。因此,调研组认为,当前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最缺的可能不是发展资源,而是缺少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必要的生产要素、大胆创新的思路和科学巧妙的方法。
2.“老板下乡带动老乡”:激活外部资源,引进工商资本。该县依托楠溪江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全力做足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的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2017年以来,该县农村山区就签约招商项目13个,总投资108亿元。在招引外部大集团、大企业的过程中,该县探索出三种合作模式:①民营全资开发模式,推行将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全部交由民间资本进行开发运营模式,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旅游资源效益,并同步考虑村强民富的问题,景区周边村将村集体的山林、滩地等资源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参与分红,真正实现老板下乡带动老乡致富的目标。案例:该县著名旅游景点永嘉书院,就是一个集旅游休闲、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总占地面积50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是全市民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旅融合项目,这几年门票年收入均保持15%以上的增速,并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②合资开发模式,国资与旅游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合作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的模式,进一步引进民间资本和先进管理团队,助推楠溪江旅游开发提档升级。案例:2018年,该县与浙旅集团签订了总投资60亿元的山海协作楠溪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并成立了合资公司——浙旅楠溪江投资管理公司,今后双方将以合资公司为平台,全面开展景区开发建设、全域宣传营销、旅游交通服务、产业研究规划、资源重组整合等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③委托管理模式,将国有景点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案例:永嘉县将崖下库景区委托复星爱必侬管理,由其组织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负责景区的活动策划和运营指导。“工商资本”的进入,不仅给该县旅游发展带来了资金支持,还引进了研发、渠道、运营、资金、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成为了楠溪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3.一产变“六产”:做活农业资源,提高三农效益。就永嘉来讲,2017年一产占比只有3.8%,如果仅仅就农业抓乡村产业,或者简单移植城市二三产业,很难抓出产业振兴。案例:永嘉嘉纳庄园作为全市第一个省级田园综合体——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块,2014年由永嘉籍非洲华侨回乡投资建设。该项目不仅带来了投资人在非洲加纳从事现代农业开发、农场经营十多年的丰富经验,还带来了自动恒温系统、气雾栽培技术等先进农业科技,汇集融合了旅游、教育、文艺、餐饮、科普、高科技农业等多种业态,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不仅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村集体也通过土地租赁流转、作价入股等方式获得了长期的收入来源,比如,小舟垟村除了30万元的集体土地流转租赁收入外,还可以获得庄园门票收入10%的分成。实践证明,如果能够立足本乡本土农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巧妙地融入二产和三产,将第一产业变为“第六产业”,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体验”转变,乡村产业振兴必定会有广阔的空间。
调研中发现,永嘉在改革创新方面是有基因、有经验的。早在1956年,永嘉就开创了全国“包产到户”的先河;1983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纽扣市场;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调研永嘉“包产到户”时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在浙江、在永嘉,勉励永嘉要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8年,永嘉又成为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这几年,永嘉按照“只划生态环保底线、不设创新发展高线”的原则,在农村改革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
1.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赋予农民股权新价值。永嘉山区不少农村虽然坐拥文化古村、自然景点等优质资源,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运营能力,往往深度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善,难以发挥最大价值。案例:这次调研的大若岩大元下村,村两委将陶公洞景区资源通过委托经营的方式,交由永嘉县旅投集团经营管理,利用旅投集团的专业运营创造更大价值,村里按比例收取佣金,短短8个月的时间,村集体就增收了150余万元,尝到甜头后,村两委把石门台景区也交给永嘉县旅投集团经营了,除了每年保底收益50万元外,还有盈利分红。现在的大元下村是楠溪江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村,村民个个是股东,人人能分红,他们开玩笑说村里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工资领。所以,乡村振兴应该要引进一些专业市场主体,拓宽经营渠道,丰富经营模式,盘活农村资源,让农民股权实现增值。
2.公开竞拍增值:走出农村产权高效利用新途径。***同志指出,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30日。。永嘉在农村产权阳光运行、市场化竞争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农村产权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案例:2015年,永嘉县政府搭台、市场运作,采取PPP模式引入民营资本,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打造了“五个全省之最”(即市场化运作最规范、会员单位最多、业务范围最广、服务能力最优、试水“网拍”最早),引导农村产权进入平台进行流转交易,真正把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资金,该模式被列入全省26条改革典型经验。特别是,该平台率全省之先在淘宝网资产处置平台“交易所”板块设置窗口,成功试行了全省首单农村集体产权网络竞拍,利用互联网推高资产价值。2017年永嘉县交易量、交易额都是温州市第一,全县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平均增值30%以上,其中,2018年永嘉县一个街道的农贸市场通过中心在网上公开竞价,最终溢价230%,未来8年将为该村集体增收528万元。可以看出,建立市场化、公开化的交易模式和平台,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公开招投标,能够有效推动村集体资产自我增值。
3.每人分一杯羹: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新机制。近年来,永嘉县在协调产业利益分配,促进农民、农村、企业三方合作联动实现共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目前已经形成“资源入股、利益共享”、“乡贤带头、劳务分包”、“村企共建、物业兴村”、“整村置换、村企合作”等多种利益共赢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发展壮大。案例:位于楠溪江核心景区的下日川村,与永嘉县旅投集团签订协议合资成立乡村旅游公司合作管理狮子岩景区,村里以村集体停车场运营权作价入股,并将沿街店面委托旅投集团统一进行出租招商,村集体可以从中分到60%的利润,村民的股权价值大大增加,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百万元,村民每户至少增收2万余元,随着旅游客流增加,收入还会进一步水涨船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大家都分到了“一杯羹”,真正做到了各方共赢共生,乡村产业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必修的一课。永嘉县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移风易俗整治入手,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既塑形又铸魂,提升乡风文明的“面子”“里子”。
1.互联网+移风易俗:打造除陋习树新风的永嘉范本。风俗作为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移风易俗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怎么改掉“老习惯”,永嘉县提出领导干部和党员带头干,划出“警戒线”,亮出“警示牌”,由试点村“先行先试”递次向整村整镇全县推进,有效整治了陋习,弘扬了新风,敦化了乡风,振兴了乡村。案例1:二维码扫描破解“椅子坟”的老大难问题。一直以来“椅子坟”是永嘉发展旅游的最大“视觉污染”之一,为了刹住“死人与活人争绿地”的风气,永嘉在岩坦镇眠牛山、小舟垟村门前山试点“互联网+移风易俗”的私坟生态化改造项目,彻底摆脱“拆坟圈、留坟样”传统私坟改造模式,将原先占地几十平方、一米多高的“椅子坟”全部拆平,铺上绿草皮,用一块鹅卵石代替墓碑,并在鹅软石墓碑上刻上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详细了解墓主的音容笑貌和生平故事,实现“隔空文明祭拜”,打造了坟墓生态化改造永嘉范本。对此,当地还算了“三笔账”:第一笔是“经济支出账”,坟墓造价从原来的最少3-5万元、最高10-20万元,降低到现在的3000元;第二笔是“土地节约账”,以前一座“椅子坟”占地至少几十平方,现在只需1平方;第三笔是“生态环保账”,原来阴气森森的“墓园”摇身一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公园,实现了从“千里孤坟生荆棘”到“绿水青山带笑颜”的蝶变。目前,这个范本已经在岩坦全镇推广,后续还将向全县推开。案例2:划出“警戒线”破解红白喜事攀比难题。永嘉县大力推行“婚事宴席简餐制、婚事庆典简约制、人情随礼封顶制、移风易俗承诺报告公示制、拟办婚事警示制”等“五项制度”,强力开展“办丧过程制度化、丧事简办常态化、丧事服务规范化、青山白化生态化和殡葬领域突出问题”等“五项治理”,同步跟进“移风易俗互联网服务平台、新式公益婚礼基地、集中办丧服务场所、新式婚庆服务项目、办丧惠民服务措施”等“五项服务”,2017年7月以来,该县共有12000多例红白喜事,仅酒席支出一项就节省50多亿元,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可见,抓好移风易俗,彻底革除农村陈规陋习,还是要顺应民意,因势利导,在模式上见新意,在制度上下功夫,做到“以文化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的力量。
2.“4+1”调解:建立“枫桥经验”的永嘉模式。永嘉曾经是全省、全市的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重灾区”,但就是这么一个县,乡村基层治理成效短短几年得到了大提升。案例:近年来,永嘉县致力于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 首创“4+1”基层人民调解模式,“4”就是村居调委会、村级联片调委会、镇街联调中心、县级调解中心等四道防线,“1”就是个人品牌调解室一个补充,较好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镇村调解案件占比从2015年的48%提升至2017年的93%,这一经验做法在全国现场会上得到推广,永嘉县还获评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县,实现了基层纠纷化解能力由弱变强、信访工作由多发区变示范县、平安建设由“差等生”变“优等生”的“三个转变”,创下47个月进京“零非访”全省最长纪录。调研组认为,永嘉“4+1”基层人民调解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为健全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落实乡村自治提供了实践路径。
3.家风家训上墙:弘扬义利并举的永嘉精神。永嘉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南宋时期就形成了倡导务实弃虚、义利双行、农商一体、富国强兵的“永嘉学派”。受“永嘉学派”思想影响,当代永嘉人形成了“义利并举、敢为人先”的永嘉精神。这一精神成为了推动乡风文明的无形力量。案例:调研中,我们发现永嘉当地有很多村庄农户的家门口,都挂着一块别致的木牌,上面写着每家每户的家训。这种家风家训上墙的做法,让当地村民更加主动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善行活动。目前,在外永商设立的慈善公益基金已有十多个,涉及教育、卫生、生态等多个公益领域。特别是该县桥头镇的村民2014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五水共治”捐款活动,仅菇溪河治理工程,桥头内外企业家两次累计捐资6123万元,并主动认捐包干河道保洁和沿岸景观工程建设,创下了全省中小流域治理民间捐资额的最高纪录。调研组认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钱、地、人等要素非常关键。但是,精神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家风、规范村风,在凝心聚力中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同志指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①《***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永嘉在发挥人才资源牵引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了三个方面积极的探索:
1.深挖在外乡贤“富矿”。在外“乡贤资源”一直是各地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了解到,永嘉县共有40余万人在外永商,5万多名华侨,创办了400多家亿元企业,年创造产值约2000多亿元。近年来,永嘉县牢牢把握在外永商和华侨这座富矿,创新乡贤回归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在外乡贤回归助推乡村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几年永嘉签约的108个、总投资1166.5亿元招商项目中,乡贤回归项目占比高达93%。案例:永嘉县云岭乡在外乡贤潘统金,积极响应“浙商回归”号召,回乡成立楠溪江南陈观光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兴业。特别是他以温泉+”“旅游+”为纽带,正在打造一个总投资15亿元,集温泉度假、悠闲采摘、农业观光、精品民宿、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南陈温泉小镇项目,预计明年可以向大众开放。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流转土地7460亩,让当地100多名村民成为了产业工人,户均增收超2万元。同时,作为全省唯一的海拔500米以上高山温泉项目,打造了温泉旅游经济“四季恒温”的全时全业态,丰富温州雁楠板块的冬季旅游业态。整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可达1.2亿元,纳税1000万元以上,并可带动周边片区村民实现年增收2000万元,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实际上,浙江作为沿海对外开放大省,拥有数百万浙商,他们的资源、人脉和眼界,将是浙江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永嘉县的这些做法,为我们全省各地引导浙商回归,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借鉴。
2.“新知青”上山下乡。乡村要实现振兴发展,不仅需要“敢闯敢干”,更要“巧思会干”,这正需要有本领、有志气的青年,利用自身视野新、观念新、能力新的优势,发挥他们资源和信息的载体作用、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现代与传统的桥梁作用,带领群众发掘自身潜力、抢抓发展机遇。案例:永嘉鹤盛镇西炉村,“90后”大学生周珊珊,毕业后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在村民的支持下回乡担任村支书,她想他人所不敢想,提出将村集体红柿子的“采摘权”拍卖,规定不管是哪位村民投标所得,红柿必须要于12月1日以后才能采摘,将村集体的红柿子保留在枝头,供游客摄影,西炉村通过这一做法,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村集体和当地村民致富增收,去年仅村民在村内广场散卖的土特产销售额就达到了30万余元。所以,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大量活力,青年有担当,乡村振兴才更有希望。
3.“三头牛”齐上火线。乡村兴不兴、行不行,人民群众是主力军,而党员干部就是这支主力军的中坚力量。案例:我们在调研中就发现了永嘉的“三头牛”:第一头是孺子牛,指的是永嘉的县领导,包括人大、政协全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挂钩联系各个乡镇(街道)和重难点项目,以上率下推动工作落实;第二头牛是老黄牛,指的是基层干部干劲牛气冲天,发扬持续作战精神,“5+2”“白+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比如岩坦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沉到项目一线、扎在乡间田头,工作白加黑、皮肤白变黑,干出了乡村振兴的“生态色”;第三个是小牛犊,指的是把各单位精干的中青年干部拉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项目一线实践锻炼,借助他们的冲劲、闯劲去解难题、突重点。永嘉县党员干部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积极作为,没有党员干部的狠抓实干,乡村振兴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2018年8月份,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永嘉县调研乡村振兴时指出,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组织振兴。这次,我们进一步发现了车俊书记讲的“组织振兴”的奥妙之处。
1.打造“堡垒群”,创新联合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坚强、最可靠的保障。但是乡村振兴的一些项目往往涉及多个乡镇或者多个行政村,很容易发生“九龙治水”的乱象。对此,永嘉给出了解决方案。案例:今年以来,永嘉县针对多村抱团发展、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思想行动难统一问题,创新建立区域党建联盟,通过党员队伍共管、重大项目共建、公共事务共商、发展成果共享的机制,更好地消除争议、凝聚合力。目前,永嘉县已建立3个联合党委,尤其是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联合党委有效整合乡村振兴示范带上14个村的优势资源,复活了有着1500多年历史、消失近30年的舴艋舟,打造出了具有楠溪江特色的舴艋舟文化旅游项目,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实践证明,凡是搞得好的乡村,都有一个战斗力、组织力、号召力强的基层党组织,通过设立联合党委,可以有效整合多地区资源,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最大合力。
2.选好“领头雁”,配强基层铁军。车俊书记指出,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必须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当家作主。而村干部要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上发挥引领作用。案例1:这次调研的岩坦镇源头村,这个村仅用几个月时间,村容村貌就从过去的“脏乱差”村,实现“洁净美”的蝶变,其中的奥秘就是有优秀的“农村带头人”。村支书王冬良和村委会主任陈小静,他们放下在外生意留在村里搞建设,用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带领村民打造一个“五美”乡村典范。尤其是他们推行的先党员干部带头拆,再党员干部亲戚朋友跟着拆,最后全村群众一起拆的“分级自拆”模式,为农村环境整治和项目开辟出了一条快速推进的绿色通道。源头村用这个方法,短短5天时间,就整治小屋132间,腾出建设面积2447平方米,打造了一条300米长的花街、20多处美丽庭院、200亩花海。案例2: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永嘉非常注重村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坚持正反双向激励“两手抓”,出台治理干部为官不为实施办法、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以及农村党员干部助力乡村振兴“三大纪律八项规定”等多个文件,并专门设立100万元的村干部干事创业奖励基金。去年共吸引310名乡贤能人走上村官岗位,300名优秀村干部获得奖励基金,并问责不作为、慢作为村干部50名。调研组认为,高度重视村两委建设,重视村干部尤其是农村“带头人”的选拔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3.筑牢“桥头堡”,强化阵地支撑。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效抓手。案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永嘉特别重视农村办公场所、活动场所等“红色阵地”的提档升级,近几年,县财政每年都安排近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办公场所、党建示范点和文化礼堂等建设,全县已经建成文化礼堂171所,创成农村文化样板村60个,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000多场,参与的群众超过50万人次,尤其是通过创新推行“星期天礼堂日”活动,引导村民走出教堂、走进礼堂,全县70%以上的教堂活动人数明显下降。我们认为,做好农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也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强大推动力。
通过这次调研,调研组在永嘉看到了浙江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经过思考、总结,现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1.建议省委、省政府赋予绿水青山更多的“发展权”。调研组发现永嘉为了守住“绿水青山”,过去在自身发展特别是山区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牺牲。浙江像永嘉这样的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县市,还有一些。今天,应赋予这些县更多的发展权。建议省委、省政府对此类县加大生态环保的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指标等政策上进一步倾斜,尽可能多地将能支持当地发展、区域开发的重大项目列入省发改委或者省国土厅盘子中,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2.建议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广永嘉的好经验、好做法。永嘉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样本,有的已经在面上推开、有的还在试点推进,这些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作”,但是如何上升成为推动浙江全省面上乡村振兴的支撑体系,还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需要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与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相结合。建议省级相关部门深入永嘉,加强指导,加大推广,使“盆景”向“森林”转变。尤其是调研中发现的二维码扫描破解“椅子坟”老大难问题的做法,建议省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广,在浙江全省掀起私坟生态化改造革命,进一步保护好浙江绿水青山的底色。
3.建议永嘉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做强旅游“拳头产品”。酒香有时也怕巷子深,调研组没到永嘉,真不知道永嘉的山水风光资源有这么好。调研组建议永嘉要强化品牌营销,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把永嘉“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整体旅游形象进一步推广到全省、全国。同时,调研组发现永嘉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但到目前还没有真正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景区,大家冲着楠溪江的品牌到了永嘉,却不知道去楠溪江哪个景点游玩,景区“有星星、没月亮”。建议永嘉下功夫做好“众星拱月”的文章,加快打造楠溪江旅游“拳头”产品,构建“群星璀璨、众星拱月”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