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创新论述

时间:2024-04-24

陈立旭

提 要:***同志把民族平等提到更高地位,形成了民族团结的理论体系,阐明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总体思路,指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这些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的几十年民族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经验又有新升华。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丰富了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内涵,这些新理论新观点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把民族平等提到更高地位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同志对民族平等的地位作出了新诠释,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立国的根本原则。”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同志这段话,对民族平等作出两个定位:一是全民价值观,二是立国根本原则,而两个定位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同志把民族平等定位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核心价值观是全民最大公约数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平等”两个字。两个字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而***同志专门强调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属,就突出了民族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平等中的重大地位,成为绝大多数公众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准则,凝聚起保障其实行的社会整体道德力量,这样,民族平等这一党和政府执政原则内涵,外化为中国社会整体价值观。形成全民共同道德遵守,既增加了它在社会整体中的分量,也扩大了它的影响广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民族平等定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民族平等原则不仅在民族自治地区讲,在汉族居住地区也讲,形成了这样的全民认识:只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讲“平等”二字,就要认同、坚持民族平等。

***同志把民族平等定位于立国的根本原则,是他更深入体察中国民族问题现实情况,更深刻认识民族问题本质的重大理论创新。立国的根本原则既是一个国家得以确立的基础,也是已经确立的国家政府运作必须遵行的准则,它需要通过国家制度来保障。***同志在阐述民族平等原则时,就特别重视制度层面,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具备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制度,又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保障。剥削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不可能有民族平等,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创造了民族平等的前提,就中国来说,“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不论贫富、宗教、习俗、语言,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完全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按照这个原则建立起来的,按此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又是民族平等原则的政权保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到历次修订的国家宪法,民族平等均被确立为重大立国原则,始终没变。在任何地区都存在少数民族的中国,民族平等原则始终作为重要政治理念渗透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行政实践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民族平等近七十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新型民族关系。***同志将其概括为“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在这个“多元一体”的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保障这种关系不改变,不动摇,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石之一才不会松动。***同志将民族平等定位于“立国的根本原则”,就将这一原则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诠释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违背民族平等,既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所赋予这个国家的本质,又不符合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事实和“多元一体”格局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就失去了立国之根本。

***同志对民族平等的两个定位,不是分立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实质,是社会精神层面与国家性质层面的统一,是价值观与政府执政行为的统一,价值观是政府作为的引领,又包含在政府作为之中。这使本来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道德通过政府法令、政策而产生规范人们行为的权威性。全民精神的弘扬与执政行为的统一,将民族平等原则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理论内涵,为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正确指导。

二、形成了民族团结的理论体系

民族团结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但对于这一原则的阐述,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同志从历史到现实深度考察中国民族工作新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造,阐述了关于民族团结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民族团结重要地位、民族团结现实思想基础、民族团结制度保障、实现民族团结两种力量统一这五个内涵组成。

***同志从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阐述了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一是制度前提,即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团结创造了前提。***同志把这个前提称之为“根本前提”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在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社会条件下,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羁绊、怀柔甚至同化政策,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建立,消灭了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根源,才创造了民族团结的制度前提。二是政策前提,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近七十年始终不渝执行的民族团结政策。***同志将其称为“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在上述两个前提中,制度具有根本性,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执政党才有可能制定出关于民族团结的各项具体政策,才能运用政治的力量、经济的方法、全民教育的措施,保障民族团结政策的实际执行。制度也从根本上奠定了抵制错误的民族主义倾向的基础,也不断创造彻底消除这种错误倾向的条件。而民族团结的各项政策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民族关系中的体现。两个前提互为条件,失去其一,都不可能真正达到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在我们国家中的地位始终很重要。***同志对此的新创造是把民族团结提到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②《***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人民日报》2018年3月6日。的高度,这实际上指明了这样的道理:破坏民族团结,损害全国人民共同利益,并且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兴亡的大问题,民族团结这个生命线,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体的生命线。一个民族也好,国家整体也好,它的生命是在发展中延续的,而“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③《***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的发展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这样一种民族关系,对国家、对各民族都具有生命线的意义。损害这种关系,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同志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⑤《***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

***同志阐述了民族团结现实思想基础的观点。民族团结,是在一定思想基础上的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将增进各族人民友谊,促进祖国统一,加快国家建设作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这是正确的。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各族人民在民族问题上思想认识的变化。在此情况下,需要在继承原有的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阐述。***同志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在对中国民族问题新情况作出科学判断基础上,对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作出了“五个认同”的新阐述。这“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⑥《***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对祖国的认同,是将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讲的,历史角度的根本点是认同几千年来包括历史和现存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实角度的根本点是中国各民族共同认同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认识到整体认同,就是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就是认同***同志所说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由56个民族相互凝聚而成,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都是“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家庭”成员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在成员相互依存中发展。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个文化源远流长,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为这种精神做出了贡献,每个民族中都渗透着这种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实践、人民的选择,认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构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志阐述的“五个认同”,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辩证地统一起来,根据中国民族问题实际,作出简明、综合、深刻概括,形成了民族团结思想基础的新内涵,是处理民族问题原则的创新。

***同志阐述了实现民族团结制度保障的观点,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的基本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于五个方面: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性;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在实现民族平等中的重要性;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促进各民族建立和谐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性。在这五个方面中,单就维护民族团结而言,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制度的保障作用就十分重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的各族人民有了这个制度以及相应的民族自治法规,就利于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交往,依法依规处理有关民族问题,实现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利益基础上的团结,也利于各族人民拿起法律武器,抵制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同分裂祖国的违法犯罪作斗争,用制度保障民族团结。***同志在阐述上述五个方面重要性基础上,作出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的观点,即“统一和自治相结合”②《***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0、300页。,“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③《***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0、300页。。统一,是各民族“五个认同”的共性;自治,是民族地区的个性,“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就通过这种统一来体现。专就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来看,有民族因素,也有区域因素。民族因素是复杂的存在,有自治主体民族的特殊性问题,有宗教问题,有自治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有自治地区内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区域因素也是复杂的存在,有地域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水平的高低,有区域优势和劣势,有区域内政治关系的特点,有区域文化传统的不同,等等。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两种复杂存在又是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联系在一起的复杂存在的区域内实行的,因此必须切合实际才能得到当地广大群众拥护,才能行得通。***同志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实行“两个结合”的观点,科学总结了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抓住了在新阶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点,丰富了这个制度的内容,为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增加了新能量。

***同志阐述了实现民族团结需要两种力量统一的观点。这两种力量,就是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同志这个观点,将实现民族团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种力量统一起来。物质方面的力量,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加强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精神方面的力量,就是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在民族工作中,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同志把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结合起来,又不等量齐观,认为两种力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是通过人展现出来的。2015年9月30日,***同志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①《***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日。***同志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问题,强调人的作用,强调各族人民心灵深处的团结意愿,这就抓住了重点,因为精神方面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各民族之间没有从内心形成民族团结意愿,就不利于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即使物质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民族团结关系。因此,***同志阐述实现民族团结需要两种力量统一的观点时,既见物,更见人,他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怎么样解决人心的问题?***同志指出:根本的,是教育,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人民日报》2018年3月6日。。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发动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民族工作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同志鲜明指出,解决物质问题当然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这些论述阐明了一个重要观点: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而见人是根本,是“牛鼻子”。民族团结的根本问题是各民族人民从心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真正做到各民族一条心。有了这个前提,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等其他一切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

三、阐明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总体思路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行的民族政策。***同志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中,在这方面作出了新创造,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繁荣总体思路的新思想,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新发展。

***同志把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作为一个整体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他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⑤《***看望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同志这一论述,在理论上形成了两个有机统一:一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目标和道路的有机统一。要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只有通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条道路才能实现。二是民族团结原则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有机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民族团结才有根本保障。这一论述在实践上抓住了关键点:团结和共同繁荣两个有机统一付诸实践的关键点,在于看清楚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因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解决民族团结的根本,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二者统一中的主线,构成两个有机统一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大力帮助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各种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汉族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较慢,这种情况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汉族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呈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①《***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人民日报》2015年1月23日。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同全国一道实现这个目标,但现实情况证明,以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较大。因此,***同志提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总体思路。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这个总体思路的内容就是: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与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均阐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步调一致,并且真正纳入这个布局之中,切实贯彻这个发展理念,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基于此制定本民族本地区全面、科学的发展战略。二、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3年3月9日,***同志在“两会”期间到西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讲了这样的观点:“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④《***在参加西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西藏日报》2013年3月10日。2014年元旦前夕,当***同志得知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消息后,作出一个批示,这个批示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希望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⑤参见《筑好康庄大道 共圆小康梦想——***总书记关心农村公路发展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4月29日。***同志的讲话和批示中渗透着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四、把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纳入处理民族问题总战略。***同志特别强调:“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⑦《***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⑧《***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共同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11日。五、实事求是地确定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作为目标。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

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同志关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战略的核心。没有快速、跨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相比,就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民族问题的经济根源就不能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就不能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协调一致,自然合不上国家发展的步子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能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国家发展整体将出现“短板”,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必须抓住少数民族地区快速、跨越发展这个战略核心,以此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战略全面内涵整合为一个整体,最终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每个民族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目标。

四、指出了执行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关键

过去我们经常忽略一个问题:执行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关键是什么?因此常常出现把执行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只作为一个部门的工作看待的现象;而从事民族工作的部门,对民族政策很熟悉,具体工作做得也很细致,但是由于缺乏党委的统一领导而不能统揽全局甚至失去方向,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少数民族干部,在做民族工作当中遇到不少麻烦。面对现实,为了解决问题,***同志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在这句话里,***同志连提了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明确了领导民族工作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明确这一点,就确定了统揽民族工作的组织核心,以及发挥这种核心力量作用的因素,抓住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点。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没有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不可想象的,而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同志在2014年5月28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保证,是全面、切实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保证,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从总体上掌握本地区民族问题的实际,从政治大局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的本质,从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处理民族问题,从发展入手解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组织,不仅要做到上述各点,而且党委对于民族问题要有固定的议事日程,配备强有力的民族工作领导干部,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要形成对涉及民族问题各项工作分工负责的组织和干部格局,并且要建立健全有活力的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第二个关键,明确了执行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做好民族工作的人的因素。“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④《***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1页。***同志讲的做好民族工作的人的因素,一方面是指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中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问题特别重要。就党委领导干部来说,各级党委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委,要配备、提拔那些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入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能从政治大局上用长远眼光看待民族问题,分析民族关系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一批领导干部,是保证该地区发展、稳定、和谐的组织保证。就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来说,这是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干部基础和实现民族团结的长远大计。民族工作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特别需要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因此,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以打下民族工作的干部基础。2014年4月,***同志在新疆调研时提出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标准:“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新疆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①《***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在全面贯彻坚持执行党的干部政策的基础上,要重视提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而对于重视提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同志提出了这样的新标准:“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行动坚决。”②《***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各级党委、特别是民族地区党委,要着力把这样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个标准,有与汉族干部共性的要求,这就是全面坚持党的干部政策,全面坚持对干部的政治、品德、能力标准,同时也有个性要求,这就是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行动坚决。2014年9月,***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对这种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同时,要“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源头储备”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无论是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同志都寄予厚望。2014年9月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特别”的少数民族地区好干部新标准:“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这三个标准,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干部说的,也是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说的,是对做民族工作好干部的统一要求。***同志这三个标准中所包含的殷切期望是,“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30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